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涂志明  王炫 《兰州学刊》2009,(Z1):51-53
国际正义与国际秩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义是国际秩序的道义基础,是判断国际秩序性质的依据,但秩序相对正义而言更为根本,在二者的顺序之间,秩序也优先于正义。文章在界定国际秩序概念的基础上对正义与秩序间的关系,以及正义的价值取向作了论述,并对正义与秩序的优先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现象,其内涵丰富,具体存在形态和具体运行极其复杂。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是正义和秩序。正义是人类共有的内在精神,是法的实质价值;秩序则是人类共有的外在需要,是法的形式价值。正义寓于秩序之中,又通过秩序得到了保障。正义和秩序体现了法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法应当是正义和秩序的结合体,法应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国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突的困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调适秩序与正义之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儒法苦心焦思的核心话题。儒家主张正义优先的"贤人"政治理论,法家提倡秩序优先的"中人"政治理论。前者属于"革命论",后者属于"改良论"。  相似文献   

4.
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社会解体后,原来的单一秩序转变为人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人与规范成为秩序的两个不确定的变量,从而产生了正义问题.在伦理学史上,以重建伦理秩序为目的,对规范原则的探讨形成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城邦美德基础上的等级正义、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个体自由基础上的道德正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试图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伦理正义等制度正义理论.对这些理论作出历史与逻辑的辨析,厘清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5.
契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理性阶段,是现代历史进程的产物、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契约文明在特征上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契约化,亦即契约原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契约文明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货币经济;相互主体性的个人权利认同是契约文明的伦理内涵;契约文明的正义原则为交换正义,它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强调以互利的方式实现自利;法治秩序是契约文明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忠 《学术月刊》2012,(12):14-21
在城市社会语境下,城市不仅是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视域。作为实在,正义是一种良性、可持续的秩序;作为观念,正义是人们对良好、可持续秩序的价值追求与知识确认。宏观正义是一种以上层建筑、政治权力、社会精英为价值基点与合法性来源的正义,微观正义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生成基础、价值基点的正义。微观正义不仅是一种基础性的关系与秩序状态,更是一种逻辑、价值与情感基点。城市是正义生成与转换的场域,正义是城市存在合理性的价值确认,城市与正义历史互动、本体关联。正义转换史与城市发展史深层互动。在方法论与语境论意义上,正义也就是城市正义,没有城市也就没有正义,反之亦然。正义是一个城市存在与可持续的价值保证,非正义的城市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在城市与正义的历史互动中,伴随城市社会的生成,微观正义不断走向前台。从宏观正义走向微观正义,是城市发展、城市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微观正义不会自然生成,需要人们进行自觉的建构。城市化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其微观效应,将深层推动中国社会的正义转换。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正义转型的希望又恰恰深寄于此。  相似文献   

7.
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思考正义的"始源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拜物教批判与正义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同构性.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物的背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进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天然性.从拜物教、价值形式与历史过程的关系中,马克思总结出了"正义"的"历史性"特性,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永恒性.当然,揭穿拜物教将物化的社会关系神秘化和永恒化的意识形态企图,也就容易拨开资本主义正义观精心设计的意识形态迷雾.通过拜物教批判的语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确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给予了强烈的正义性谴责,"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缺席.  相似文献   

8.
行政法产生、发展、变迁、完善的历史根基存在于国家和社会矛盾运动之中.从古至今中西方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的演进与行政法的发展脉络的暗合并非历史的偶然.行政法产生、发展的深层社会历史动因深埋于国家和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行政法实质上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在现实中和操作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雷振文 《江淮论坛》2008,2(1):85-90
政治制度以其反映基本社会共识、确认利益结构、调解社会矛盾和规范政治行为等具体途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秩序生长功能.合理政治秩序的生长依赖于按照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相统一、效力和利益均衡等原则建构而成的政治制度.转型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应以公正性、适应性和整合性为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但它是从民族角度来思考和研究的社会关系。研究民族关系的矛盾特殊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矛盾的共同性,把二者结合起来,是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民族关系总的思维以何为起点?才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制度,分裂为阶级,形成了国家,也就产生了侵犯统治阶级社会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行为;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统治秩序,就通过国家,把那些侵犯这种关系和秩序的行为定为犯罪,并用刑罚手段与之作斗争。因此,有犯罪,即有刑罚,两者是通过国家,诉诸于刑法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12.
将信任现象视为一种社会关系是信任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假定.在社会复杂性的前提下,信任现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风险背景下对风险的承当.信任关系表征和蕴涵着两种社会关系:委托关系与依赖关系.信任关系应包括需要、实施和确认三个要素.在社会关系视域中和互动论意义上,嵌入与脱域是研究信任问题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方法论,其启迪是,信任内生于社会关系的互动结构之中,珍贵而脆弱,通常与其他机制一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沈晓阳一正义,原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关系或秩序。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秩序。这种永恒的秩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14.
卜建华 《兰州学刊》2003,(3):31-32,42
正义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 ,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 :政治地位平等原则 ,机会平等原则 ,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 ,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 ,规范着个人行为 ,规范着社会分配 ,也对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配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方面,分配正义的实现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收入不平衡、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社会矛盾相当严峻,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已经越来越接近民众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和社会稳定的最低临界点。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分配正义是急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立分配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分配正义实现机制,构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制度体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公平公正高效配置经济资源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秩序与正义是法的价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世界性新课题,知识产权质押是其核心。从法价值视阈检视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缺憾:在秩序构建方面,危及交易安全的风险有待防范、阻碍效率的规定有待改进;在正义实现方面,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待公平设置、合同自由有待扩大;应予重构和完善。总体思路:遵循法价值,完善立法。具体方案:秩序的构建,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以保障交易安全、完备配套制度以促进法律效率;正义的实现,应合理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维护法律公平、取消不合理的法律限制以鼓励交易自由。同时,要平衡协调安全与自由,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代,正义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分配关系占主导地位,所以,"分配的正义"属于最为基本的正义类型,交换正义只是作为"修正的正义"而发挥作用的.到了工业社会,随着交换关系与竞争关系成了主导性的社会关系,"公平的正义"成了基本正义,而分配正义则成了"修正的正义"或"补偿的正义"了.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竞争关系不断地制造着不平等,公平的正义不再能够维持正义的局面.这一方面引起了分配正义的复兴,进而造就出了福利国家;另一方面又引起了要求"承认差异"的运动,进而产生了"承认政治"的正义主张.承认政治存在着正义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一种新的正义方案,需要通过合作治理去重建正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社会关系学说,涵载着社会关系的基本正义性,对于现代关系社会学依然闪烁着理论启示的光芒.社会是人际生活的关系场.社会生活主体带给这个"场"何种品质的关系,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民众理性与社会正义的尺度.儒家的社会关系学说,向现代关系社会学呈示着可资撷取的理论意趣.其一是社会观视域:儒家以身、家、国、天下为社会层阶性单元,倡导这些单元的整体性共进;其二是关系论视域:儒家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庸俗层"、"通俗层"、"崇高层",主张转化庸俗层,涵养通俗层,向往崇高层;其三是关系调节论视域:儒家倡行"道"之法则原理、"礼"之制度规范、"义"之适宜良知,以调节和规约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秩序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建设良好政治秩序,应强化政治共识,整合政治冲突,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政治发展,不断趋向政治生活理想状态。政治秩序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善",即追求政治自由、实现政治正义。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政治发展的辩证演进、螺旋上升构成政治秩序的逻辑理路。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建构,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始终坚持社会安定和谐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矛盾,着力探寻政治秩序建构的路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扩展共同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利益关系是人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历史现象。消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共同利益植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本质,通过扩展共同利益的社会空间,协调利益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