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技术结构内生于特定的资源结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通过加速劳动力非农化、提高农业部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率等途径推动农业资源结构转换,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由劳动数量体现型向物质资本体现型以及广义资本体现型演进。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向,是在加速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同时,创造人力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形成的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2.
王永钦  董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5-64+205
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任务内容成为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构建衡量中国劳动力市场任务结构、任务密集度和新工作创造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极化”、新职业分布不对称和职业技能溢价等新特征;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基于任务内容视角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拓展了技术进步在传统技能溢价之外的解释力,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进步对环境的作用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许多近年来的分析认为技术进步将自动减少或者解决将来的环境问题。本文在这里通过研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CO2 的排放之间的关系 ,讨论了技术进步与中国的环境问题 ,肯定了技术进步对环境有益的一面 ,即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但是也指出了技术进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并分析了原因 ;文中接着讨论了环境政策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以及如何在技术进步中获得有益于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国现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包括因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而累积形成的存量,又包括因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增量。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和发展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长效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杠杆作用是表现在引起需求变动、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分工的格局等方面。因此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要素市场化与二元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尽管经历了二十多年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如今仍然要面对二元结构转型滞后的现实。要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要依赖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且要提高农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是二元结构转型的推动力量,而要素市场化是实现结构转型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关技术进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利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与经济发展事实不符,全要素生产率已无法解释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呈现出新的要素耦合模式,即技术进步并非独立作用于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与资本和技能相耦合的内在共生模式。可见,如何清晰界定资本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仍是文献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如何有效分离经济增长过程中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融合的技术进步更是前沿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乔榛  曹利战 《北方论丛》2016,(2):155-160
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工业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碳减排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第一,工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用;第二,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具有行业的异质性,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所具有的碳减排效应有所不同;第三,工业技术进步并不是实现碳减排的唯一因素,市场化、对外开放以及规模经济这些因素对于碳减排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实现规模经济,是碳减排或绿色发展政策选择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贸易结构独立于贸易水平本身,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积极的效应。在长期,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长期原因。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并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短期Granger原因,说明经济增长是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文章还结合我国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京作为长三角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国家科技计划在创新中的作用.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描述了南京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现状,总结其现行的措施,认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是:产学研的协同、知识流的断层、政府引导下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冲突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方法的VAR模型,对江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江西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统计上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对实际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且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江西经济增长、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作用机制部分,从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产出(供给)、需求与消费、国际贸易五条路径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如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命题假说.利用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标准化系统方程运用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NLSUR),发现我国各地区基本属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且劳动技术效率高于资本技术效率.然后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增加、劳动技术效率和资本技术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资本深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要引导资本向中西部流动,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技能劳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建丽 《浙江社会科学》2012,(3):135-140,16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今天的中国,尽管工会面临着种种困境,但工会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工会代表工人利益的有效性问题.农民工租住地工会通过组建工会的方式吸纳农民工精英进入工会管理层,并动员农民工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逐渐使他们产生了“社区认同”,农民工管理发生了由社会被动防控与管理型向主动引导、服务、建设型的转变,由分割向融合的转变,破解工会在农民工集聚的地方如何组织管理与协调劳资矛盾,促成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工会力量的成长或许能为中国工会转型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为转型期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年CGSS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研究地区儒家文化对家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儒家文化越强的地区,家庭配置风险资产的可能性越低,反映出儒家文化的保守属性。研究采用了两种指标来衡量家庭的风险偏好,以使结果更加可靠;在替换了儒家文化的衡量方法、或把儒家文化的测度从县级扩展到市级和省级、或使用工具变量法来进行实证检验之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另外,儒家文化会通过影响家庭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来间接影响家庭的风险资产配置。因此,在儒家文化强的地区,政府更应注重发展风险资产市场,以引导居民做出更为合理的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上海市1995到1997年3年间26个工业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研发(R&D)对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文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具有挤出效应,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率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既有互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相互抵消,使得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提高缺乏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问卷的形式对赣南师范学院15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分析各种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要素替代弹性影响下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对应"工业化—去工业化—产业结构稳定"三个产业结构阶段,劳动份额有"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1)要素替代弹性的产业间差异可使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由工业向服务业流动,产业结构转型效应又进一步影响劳动份额,这可以解释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劳动份额下降和2007年以后的劳动份额上升现象。2)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容易引起资本替代劳动,这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稳定后的劳动份额下降现象。目前要提高我国劳动份额,应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控制房地产业过热发展等措施,减弱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