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彭德的诗论在1940年代经袁水拍、陈敬容和袁可嘉等人大量翻译而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史彭德将他所处的时代定义为反人性的“机器时代”,寄希望于诗歌能将现代经验“融合”进“诗感性底部分”,以重建现实的象征意义。这既是诗歌以“感性”革新对“机器时代”的反抗,也是诗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一方面史彭德的诗论激起阿垅、袁水拍和陈敬容关于诗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不同回应,另一方面他的“现代性”相关理论也呼应袁可嘉“新诗现代化”中的“综合”等关键概念。这些影响既反映了史彭德诗论在中国传播时产生的差异化轨迹,也反映了1940年代中国诗坛在引进史彭德诗论时的复杂情况和内部张力。  相似文献   

2.
马涅托是出生于托勒密一世和二世时代的一位僧侣和著名的学者,他写了8部重要著作,特别是他搜集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史料,写作了<埃及史>,使他成为古代埃及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埃及史之父",在古典史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埃及史>重要价值在于:他提供了第一部有系统的、完整的埃及法老史;其次,这部著作保留了古代埃及的神话与宗教思想、并把古埃及的神和希腊的神相匹对,有利于东西文化宗教思想的交流;最后<埃及史>的王朝体系为现代埃及学研究奠定了相对年代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逻辑观是困扰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两千多年来,逻辑的名称虽几经变化,但对命题形式、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始终是西方逻辑不变的主题.由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是基于西方逻辑的传入而产生的,因此,西方逻辑的逻辑观应当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5.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禹偁在宋初诗坛盛行的学白诗人中很有代表性,他在诗歌主题和诗歌类型方面都继承了白居易诗歌.在诗歌的主题类别方面,王禹偁与白居易一样,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陈迹,有咏史怀古的情怀;为官外任与忠直遭贬时,沉醉在自然山水中;遭逢人生的挫折和政治的打击时,时时萌生隐逸的念头.只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人格气质有异,王禹偁始终没有如白居易晚年一般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志向而成为一个"乐天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之人,其诗歌中始终流露出骨鲠贞刚之气.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条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歌词中的诗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词与诗歌合一是一部既往史,如今歌词已从诗歌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然而,二者仍然有着密切关系.诗歌可成为歌词和歌词可以是诗歌的情况并不少见.现代歌词中的诗歌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诗歌被谱曲而成为歌词,古诗今译成歌词,歌词原作即诗歌.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对韩愈诗接受史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索解诗歌语、意、势及修辞手法等后先承传的层面,二是考察第一读者及其解读活动、仿效行为的层面。钱钟书对韩诗接受史的研究,既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独到的眼光,也贯穿着一位接受艺术研究的先行者细密入微而又灵妙善感的文心。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史研究和修辞史研究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宗廷虎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修辞史研究而言,在理论探索中,指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辞格史研究的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具体研究了借代、引用、避讳、回文、镶嵌、顶真这六个辞格的历史演变,进而研究了诗歌体中连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药名嵌字格的历史演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系统研究了中国集句史;在方向引领中,组织撰写《中国修辞史》和《中国辞格审美史》。这些成就,对修辞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