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治九年正月十一日刘松山身死,清军内部混乱,马化龙又得到临洮、靖远回民军来援,陕甘回民军趁势分途进攻,清军伤亡甚重。清军雷正绾、周兰亭、徐文秀、张文齐等四军的粮路被截断,四路清军同时溃退。回民军收复各处战略要地。陕西回民军首领马朝元率军出宁夏,进攻陕西的鄜县、甘泉、韩城、郃阳;崔伟率兵进攻陕西的邠州、长武;马正纲进军渭北,攻取蒲城、富平、同州、朝邑;北路金积堡的回民军南取预旺,北占定边,全部战局为之一变。 这时左宗棠困守平凉,手足无措,曾一度密令清军全部从金积一带撤退。清政府得知清军溃退的情况,严斥左宗棠说:“金积  相似文献   

2.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关中回民在太平军和捻军的直接影响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甘肃(当时宁夏属甘肃省的一个府)回民也纷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抗清中心,它们是:宁夏地区、河州地区、西宁地区和肃州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3.
宗教和农民起义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就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的关系、对回民起义的影响,作初步论述,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一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①回族是和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回族多数群众的感情不同程度地受有伊斯兰教的影响。历史上的回民起义,回民掀起的巨大风暴,或浓或淡地带有伊斯兰教色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或没有得到党领导的回民起义,一般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同志在《中国近代史》中对同治年间宁夏回民的反清斗争,认为是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有些同志在研究这次反清斗争中对领导这次反清斗争的马化龙有着各种不同的评论。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弄清历史事实。这样,我搜集了有关金积堡保卫战的一些历史资料,准备对马化龙作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一些资料,整理成文,便于探讨,並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杜文秀回民起义政治纲领辨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影响下,发生于云南大理的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是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不少学者曾对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方面进行了探讨,撰写了大量文章。涉及到大理回民政权的政治纲领这一重大课题。史学界也有论述。本文特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八六二年五月(同治元年四月),爆于陕西华县的回民反清斗争,如星星之火,不久即燃遍全省,波及西北大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期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陕甘回民大起义”。陕西凤翔是这次回民起义的重点地区之一。但从新、旧史书上看,关于凤翔回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等问题的叙述不甚详细;更有不少诬陷攻击之词充斥于反动史书中,如《清朝全史》第六十六页上载: “先是同治元年七月,凤翔之回民杀汉人,围郡城”;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七三至卷一七八《纪事七》至《纪事十二》的编纂者吴廷锡公然站在反动统治者的立场上,把镇压回民起义的反革命行动标之为:“平定回匪”! 当时的凤翔知府张兆栋在他上报的《禀回民叛乱请发兵剿办由》中更恶毒地辱骂回民  相似文献   

7.
岑毓英与云南回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分析作为清王朝“中兴名将”、封疆大吏的岑毓英是如何通过镇压云南回民起义而崛起的,把岑毓英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考察,追寻他崛起的足迹,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条件如何造就了岑毓英这样的人物,而他的活动又给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去了解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革命和云南回民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西北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首先是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4月,陕西华州吹竹事件而引起。回民申冤反被“辱之”,官府“凡争讼斗欧,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由此造成了回汉积怨、械斗、互相残杀,地主团练更是肆意“妄杀无辜回民,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并将庐舍一律焚毁”迫使回民为求生存,拿起武器自卫,与统治阶级进行  相似文献   

9.
有清以来,新疆逐渐成为回族的聚集区之一,他们为屯垦实边开发新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清王朝民族歧视的政策下,回族是受压迫最深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也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由于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无论是与全国或是回族内部都更加声息相通。十九世纪末,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急剧加深,全国性的爱国反帝的义和团运动的烈火即将燃起。新疆的回族于1899年7月3日在玛纳斯县(当时绥来县)掀起暴动。由于这次起又陡起速息,规模也较小,因此在中国近代史著作上,至今未见涉及。本文就事件的起因、特点、过程、经验教训,以及清政府的反动措施诸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两省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族人民反清武装斗争,从而揭开了陕甘回民起义运动的序幕。这次起义运动历时达12年之久,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少数民族斗争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清朝统治阶级长期进行反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回族人民卫教保种的民族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11.
在太平天国革命临近失败之际,陕甘回民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掀起了席卷西北之大规模起义。当时情势正如《平回方略》序中所描绘的:“关中南山为贼巢窟,叛回出没与为声援,平凉戎马充斥,关外堠亭断绝,天山南北几成异域”。这次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大事件。史学界对它的性质存在较大分歧。一说它是“反封建的农民革命”;一说它是“为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民族斗争”。还有一“性质复杂”说,认为上述两个论点“都难以概括它的较为复杂的性质”。此说似是前二说之折衷。对此,我想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云南、西北回民起义是清末各种社会矛盾和族群冲突的重大事件,前后持续20余年,波及西南、西北许多省份,回汉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事件引起当时在华西方人的关注,其中一些人在发生地或亲历、目睹了起义过程,或进行了社会调查与访谈。他们留下的记述,成为探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补充了中文史籍的局限,为考察清末回民起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同治年间 ,因回民起义军“不杀在 (天主 )教人” ,引发了陕西汉族百姓纷纷皈依天主教以避战乱 ,天主教在陕西境内迅速扩展。从而揭示出清代末年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同治回民起义后西北地区人口迁移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角度探讨中国人口史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探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回民起义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文章认为,这次移民浪潮涉及范围广泛,移民成分复杂,不仅有西北各府县间民众的往返迁移,而且还有大量内地客民、湘楚兵勇、回民起义军及内地遣犯的参与。这些不同种类移民的迁入,对西北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中叶以后,西北地区成为中原地区减少人口、输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导致西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西北回汉农民对土地严重依赖,而人地比例失调进一步加重经济衰退,最终导致社会控制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成同之际,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在人口膨胀的前提下,围绕对有限土地的占有以及经济方式的差异产生冲突,进而上升为族际对抗,这超越了清政府的传统社会控制能力,最终以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式--少数民族起义告终.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爆发,人口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公元1856年至1874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回民为主的大规模起义。这次起义联合了汉、白、彝等族人民,奋战十八载,攻取五十三城,“燎原之势几覆全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对云南,特别是对滇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事实,重温各族人民的祖先怎样联合斗争,解除剥削和压迫,犹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   

17.
咸同之际爆发的云南、甘肃回民起义,其领导群体在民族结构、文化教育、教派分歧等经历背景以及植根于其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较为深刻地影响着两次起义的进程及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使杜文秀起义和甘肃回民起义的外显面貌表现出众所周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由陕西省历史学学会主办的纪念陕西回民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2年9月19日在西北大学举行。陕西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彭树智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省内高等院校、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从事陕西回民起义史研究的回汉专家教授4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在会议开幕式上,彭树智教授首先指出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并对陕西省关于回民起义史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陕甘爆发的回民起义,是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对其历史作用,史学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对这次起义性质的看法,却有着较大的分歧。1963年,我曾著文认为,这是一次“反抗清的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指出:“这次起义具有突出的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点”。有的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另外,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20.
起义军眷属是清代回民起义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隐藏在轰轰烈烈反清起义背后、始终失语的特殊群体,他们同起义军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其存在对起义军的军事活动有着或明或暗,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起义军的最高决策,而起义军对其眷属的安置和保护策略经历了由留守到随军的演变过程,而起义军眷属也不得不为起义军的“叛逆”埋单,遭受清政府的“正法”与发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