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由宗教和信仰自由与实践宗教和信仰自由构成的权利束 ,其基本属性应是表现自由 ,因而为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提供了正当性。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已有了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但还存在立法效力层次低 ,体系不健全 ,执法体制不协调等方面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 ,首先应以“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指导原则 ,以依法管理宗教信仰事务为目标 ,以有关的人权公约为参照 ,建立健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立法体系 ;其次 ,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2.
宗教民族主义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民族主义是指在宗教信仰十分普遍的地区所产生的一种后发型民族主义,它以宗教教义为行为准则,以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为基础,是宗教信仰与民族情感交相融合的产物。宗教民族主义的产生,首先,要归因于宗教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宗教性;其次,它是特定背景下构建“民族”认同的结果;最后,宗教民族主义的产生还与宗教组织对社会政治权力的干预密切相关。在表现形态上,宗教民族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在价值指向上,宗教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在发展趋向上,宗教民族主义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主要指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研究证实污名的存在会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污名问题由此引起世界卫生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污名影响的研究.标签理论和修正标签理论对污名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污名对心理疾病患者及相关人群的各种影响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抗议、教育和接触是减少污名的有效方法.未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开展的心理疾病污名研究,应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分析污名的影响机制,并对应对污名策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宗教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宗教具有不可证伪性,宗教对科学认识活动具有积极影响,认知的遗传性和相互影响性,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宗教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论依据:宗教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宗教为伦理道德提供依据和保障,宗教信仰上的博弈.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都源出于人类的需要,关系到人类发展的走向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所占比例大,信仰程度比较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征比较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结合紧密。正确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应当正确区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宗教与迷信活动的关系,以及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的非法活动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把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而又审慎地处理好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关系,坚决地反对伪宗教和邪教;消除信教群众对"适应论"的误会,积极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心理距离",它表现多样,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民族争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和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既对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内部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民族的深层次文往.所以,应对"民族心理距离"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8.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宗教信仰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民族和民族关系,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探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度设计的主观动机与现实运行的客观效果不能达成一致,进而出现功能偏差并导致种种不确定的意外后果即会形成制度风险。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经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及全球化的剧烈变迁,当三重境遇形成合力作用于尚未彻底定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会表现出三种难以与社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制度风险:流动性障碍风险、公平性缺失风险、财务不可持续性风险。因此,必须树立正确风险观,积极应对制度风险,倡导"积极福利"、"多元治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基础上,认为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科学精神的培植,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科学与真理,采取合法有效监管机制,积极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信徒众多,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民族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本文全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措施,同时就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     
宗教在激活生态意识中的作用约翰·格里姆 许多世界宗教通过仪式、信仰以及与季节、神圣建筑、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制度性实践同自然界建立起了明显联系。然而,这些联系并没有遏止大规模的环境退化。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世界宗教应当在遏制诸如人口增长、不受约束的消费模式、破坏性的环境实践等当代环境问题上发挥作用?随着宗教适应全球化——它重视经济成就的价值,先于对生命共同体的敬畏或责任的价值——宗教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无能似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山区分布着信仰不一、文化各异的大小数十个民族,其共同地域生态催生并整合出山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特征(如宗教认知中强烈的山地空间感,与山地环境相关联的神圣观念,热身色彩的仪式活动),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环喜马拉雅宗教文化圈。喜马拉雅山区范围内的地域性差异导致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分布。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信仰等)、体系化宗教(藏传佛教等)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宗教(如萨满教、本教)等三种类型的宗教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15.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6.
贡山怒族(阿怒)社会至今已形成了在同一个社会、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中藏传佛教①、天主教、基督教②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事实。形成和维持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及政治、经济等外部动因,而以阿怒文化,特别是原生信仰为认知模式的对各种外来宗教在其生计模式、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及社会生活中的动态调适则是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三言二拍的描述中,可看出佛教和道教对社会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民众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众与宗教人士交往密切、宗教活动场所具有世俗化的功能、岁时风俗具有宗教色彩、佛道教丰富了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试述日本神道与武士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敬神崇祖为内容的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也是日本民族的主要感情生活方式;以忠诚勇武为内容的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战争道德,经七百年武士统治的积累,已积淀为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以其特有的信仰和祭祀形式,为武士道提供了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与义和团有着一定渊源关系的铁布衫(金钟罩)、八卦教等民间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道教信仰的成分,在义和团另一大来源神拳中道教影响也很大.道教教义中的八卦在义和团揭帖中多有使用.原本用来宣达神意、驱妖捉鬼、祈福攘灾的道教符咒在义和拳、义和团中广为流传.武器处于明显劣势的义和团在与列强的武装对抗中,急于引进神秘性的咒语、泛化咒语,用以壮胆助威.在义和团揭帖中频频出场的张天师以及玉皇大帝、洪钧老祖、吕洞宾等道教神仙是义和团排外灭洋勇敢精神的坚强支柱之一.然而事实证明,单靠这种传统的民间信仰的精神力量是无法战胜外敌的.  相似文献   

20.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2,(4):124-134
按照先验哲学的观点,人之所以能以信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先验能力——"定然判断力"。定然判断力作为宗教信托之运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他力型与自力型。他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满足与"一即一切"之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冲动,于是出现了"唯一神教"的宗教信念原型。自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与"一切即一"的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运动,于是出现了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宗教信念原型。潜意识中的宗教信念原型以"象征"方式并借助"爱"之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经验世界中的宗教信念。故宗教信念经由三个世界:超验世界、潜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