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商人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了作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世界文学史上,商人受到了无休止的道德审判.批判现实主义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埋葬了.但商人形象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时连作家也为之倾倒.事实上,商人的确是现代生活中生命力顽强的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人的雄心体现了一种人类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上,商人形象都在显示出人类精神的动人一面.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一位爱写“爱”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笔触细腻,感情缠绵,在当时曾打动不少读者的心。但由于生活的局限,作家在当时描写歌颂的不过是“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序》),因而作品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生活环境和世界观的变化,作家“爱”的内容有了质的不同,即由小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之爱。一九五七年写的《小橘灯》,就是一篇充满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形象.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她内心的历史责任和人文理想的二律背反,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创伤的深切关怀.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摆脱人类和人性困境方式的两种不同选择,代表了作者莫里斯和毛姆各自探求人类归宿——人类之归宿和人性之归宿的拯救之路。在人类的归宿上莫里斯选择的是拯救社会而毛姆则是自我拯救;在人性的归宿上,前者寻求的是精神和物质的高层次统一而后者则是精神和物质的超离。然而,《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只是探求之路上的两个典型,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读者还需要踏上自己探求之路。  相似文献   

5.
分别擅长小说和散文创作的两位女性作家孙惠芬和素素,在对人类精神栖居地的寻找和探求上有着明显的共性.在关于精神家园的价值取向和通向精神栖居地的途径的思考上,则各有自己的判断和倾向.在倾力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两人充满神采与灵性的女性意识使得她们的文本富于美感.  相似文献   

6.
流浪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生存状态,从原始人类进化之初,已经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与传统作品里文人流浪的被动性相比,现代抒情作家群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流浪动因显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主人公的离家是一种主动性的欲求。一方面,中国人固有的家园意识和根意识,使离家的游子不由自主地生出思念故土的乡情家念和漂泊无根的精神苦痛。流浪母题在现代抒情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中的表现类型为精神流浪和种族流浪。现代文学抒情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流浪情结,不仅与中国传统的文人流浪习气相通,更有着现代意义上的精神追寻的特色,而且突出体现了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特殊的国家状况带来的种族灭亡威胁下的人文思考,流浪母题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新时代新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立意奇特,其中充满了对传统和现实的激烈批判,充满了追求个人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富有文采、思辨水平最高的一位哲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哲学中有着不少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地的人生哲学,至今仍具有重大价值。在庄子哲学中,人生论占据了很大部分。虽然他的许多观点是悲观消极的,但其睿智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潇洒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疏离的当今世界,庄子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正> 作家在创作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这一点,目前已为理论界大部分人所承认。然而进一步深究:作家这种思维活动是不是一种独来独往、无所依归的精神活动呢?不是。我们所以这样说,一方面固然因为作家的创作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还因为,作家运用形象思维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必然要引起读者的精神活动,读者的这种精神活动不是别的,也是一种艺术的形象思维活动。所以不应把作家的形象思维,仅仅看成一种作家毫无旁鹜的独立的精神活动,而应当看到这种思维活动物化之后所具备的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通过读者的形象思维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王熠 《殷都学刊》2002,(3):91-95
田中禾的小说创作是在致力于建构一座充满诗意的人类精神或心灵的家园。表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诗意探寻、赋予人物以诗意内涵和诗性气质、用爱去织结着诗意的世界以及永远寄情于故乡那片诗意的土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现象中,故乡之思被称为“一种本能和感情”。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有效补充,而且可以说是人类情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样的意义上,没有故乡记忆的人生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远离家乡,身处逆境,孤立无助的人那里,充满温馨的故乡回忆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回旋,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代偿,同时在心灵上得到抚慰,使情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平衡。但无节制的病态依恋则极可能成为一剂精神上的鸦片,使精神主体逃避现实,丧失意志的抗争力量,起到消蚀个性自由的消极作用。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作为一个时代的觉醒者,怎样面对这个矛盾而做出理智的选择,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鲁迅、周作人这两个极具个性的文化个体身上,故乡之思作为一种精神标志,在不同时期心理深处的不同出现,除了具有某个体的文化意义外,还为我们探究他们的文化心态的差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从人文的角度看香港文学 ,不难察觉到某种女性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 ,香港会有如此之多的女性作家 ,而且从整体上具备颇大的创作优势。女性作家相比之下就显得私人一些 ,她们更关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个人生存问题 ,探索自己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以及获得恰当的安置。香港这座“孤岛”和她们心灵之间所建立的复杂关系 ,不独因为她们居住在这里 ,还因为她们比男性作家更需要寻求精神的依傍 ,并且把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在香港的女性写作中 ,不管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青春、生命、男人 ,在这些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中 ,她们总是更乐意于找到一个可以把种种精神的内涵放置于其中的“容器”。这样的“容器”通常展开为有一定疆域和内部分界的空间布局(从住宅、公共场所到一座城市) ,能够让她们安排一幕幕人生的活剧在其中上演。与此同时 ,那里也就成了她们永远的念想 ,成了心灵安息的所在。当“房子”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相当突出地呈现在香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时 ,谁也不会怀疑其中包含着命定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象征思维及其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象征思维的确立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把文学视为一种象征形式。从总体形式上讲,文学是一种象征,象征构成了文学的总体存在方式。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精神活动的具象形式,它与人类精神的关系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关系。文学形式的象征意义就在于通过象征活动,使作家隐秘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常常在悲剧式的二律背反中前进,为历史发展所制约的价值观的变迁也充满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运动.客观的经济运动、尤其是商品经济货币交换的发展,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求,使"钱神"成为支配人类心灵的巨大力量.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历史上注重精神追求的人们大多给钱神以无情的鞭挞,而把代表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的"花神"奉为神圣.于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认知视角下,文学作品中隐喻意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认知和精神诉求。福克纳和莫言是中美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福克纳对莫言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隐喻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较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篇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福克纳与莫言在运用作品篇名隐喻抨击社会现实、寄托乡恋乡愁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以隐喻为纽带,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向世人揭示"面具"背后的深意,令世人领略文学意境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乡土情结是缠绕在人们潜意识深处的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是人类寻找心灵归属的一种心态,对故土家园及童年的回望是作家实现心灵回归的一种途径。与众多乡土作家不同,对故乡爱恨交织的情绪构成了莫言乡土情结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丰富性。莫言的作品建构了独具特色的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空间,并在创作过程中一次次完成了精神返乡之旅。乡土情结既是莫言文学创作的源起,同时也促成了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精神应有深广的内涵、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其文字才可能成为烛照人类精神的火炬。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种种文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精神是处于一个悖论的怪圈中。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就要穿透和超越那些看似悖反的现象。在任何构成悖反现象的两极之间,互相缠绕的正是其相关性,或同一性。我们考察作家的精神建构,应该打破曾经长期构筑的悖反怪圈,打破僵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知惯性,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以审视,以期还作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研究逐步深入,历史已经水到渠成地提出新命题:在不同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探究其特色,并寻索某一方面的启示,使民族儿童文学成为中华儿童文学总体文化精神的一个充满生气的部分。作者对回民作家王俊康及其文集进行了深入探讨,正是其上述观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但是,有的同志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