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神遇合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情恋故事范型,唐人小说中有许多人神情恋故事,相较于唐前的人神情恋故事,唐人小说中的人神情恋故事,既有对唐前此类故事范型的承继,又有许多新变。唐代人神情恋故事的新变,是与其所承载和体现的社会群体的改变息息相关,有其时代的文化心态背景。  相似文献   

2.
泛神论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赋予其观照自然的独特方式,故而诗作具有人与自然融溶合一的浪漫情怀。它在中国的传播,激活了中国诗学传统,促使在反传统以后处于近乎失语状态的“五四”人与传统诗学精神遇和,影响了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五四”人还对泰戈尔泛神论思想主动选择和改造,使之带上反传统、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玄女授书"情节虽然以《大宋宣和遗事》的相关记叙为基础,但内容和风格更为丰富生动。这是因为该情节的结构设计受到了传统人神遇合型尤其是人与庙神接遇型故事的影响,同时在细节设计中又植入了大量神异叙事的常用元素以增强神化环境和人物的效果,并透过"石碣"揭示天书的形式和内容。"玄女授书"情节不仅增添了全书的玄幻色彩,而且实现了推动情节发展、神化故事人物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在《新理学》《新原人》等著作中提出了"才"和"才人"的概念。他将能读无字天书,而见本然办法、本然命题、本然样子,或其仿佛者称为"才人",将"才人"所进行的工作称为"创作",认为"才人"进行"创作"时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心理状态。冯友兰将"才人"归属于"自然境界",但依然更为推崇处于"天地境界"的"圣人",认为人应当努力修养而致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一、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 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美。庖丁解牛的感性认识美,首先表现在对牛(客观事物)的系统感性认识上,经历了“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个阶段。这种感性认识美——“目有全牛”,是对牛(客观事物)系统性的表象认识。“目无全牛”是对牛内部结构的认识,这是由表及里的认识;从分析可以看出:经过由表及里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过程。这是庄子·庖丁能随心所欲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神遇与海德格尔素朴的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素朴的观看是先天的寻视,这样的寻视仅仅对相遇照面的东西有所领会、有所解释。庄子庖丁解牛的神遇也是一种有别于感性认识的视而不见的视。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与庄子的视之间寻找诠释学的境域。  相似文献   

7.
古代审美体验的三种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积蕴。审美体验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 ,味象、神遇、物化就是古代最基本的三种审美体验方式 ,三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处 ,并被运用于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围绕“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时代新人培育这一重要实践活动提供了研究视域。深刻阐释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的含义,可以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哲学基础和理论遵循:“人的本质”理论引导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要从“人的本质”出发,贴合时代新人的实际,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效性;“人的需要”理论决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主题生成,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时代新人的需要和特点,完善时代新人培育的过程;“人的发展”理论奠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场域,要从“人的发展”出发,注重时代新人价值诉求,强化时代新人培育的多维化。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探讨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主题生成和价值场域,对促进时代新人培育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认为,人文文献的数字化,就是数字人文;或者在数字时代,仍然诉求人文主义,就是数字人文。这是两种基于形式含义的理解。数字人文的形式结构是数字的,实质则是人文的,这是数字时代必须承诺的基本规定性。人文主义为数字时代限定了基本价值,这也是数字时代公共生活的本质要求。换言之,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原则不仅不为数字时代所动摇,相反为数字时代所夯实。这是一个跨越不同技术时代的价值共性。如果数字时代的人文取向被扭曲,公共生活丧失了人是目的的规定性,那么,数字时代就会是一个危害人文价值、颠覆公共世界的可怕时代。杜绝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取,维护“人是目的”的基本价值规定性,乃是在数字时代之中和这一时代之外需要守持的基本理念。这是技术工具不至于成为控制人的方式,将人工具化的唯一正当出路。  相似文献   

11.
由神秘莫测的嫁术和解术构成的都镇湾嫁匠叙事,以其隐秘的文化传统特性网织在乡民的生活链环之中。嫁匠叙事的真实性和神秘性以及亦真亦幻的艺术个性丰富了都镇湾民间叙事传统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是作者(成人)与读者(儿童)对话交流的中介,儿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文化特性使文本与存在的外部语境形成了密切联系。因此要研究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必须结合文本语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为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叙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作者与读者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同时,作者与读者、成人与儿童又努力在这种权力关系中寻找不同的对话途径和表达方式。这种复杂的叙事语境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文本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3.
《九色鹿》是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其在中土的图文传播有同有异。从传播内容言,二者所关注的人物形象都集中在九色鹿、国王、告密者以及国王夫人身上,但文学的传播内容,总体上较图像传播更丰富些。从传播途径言,图像传播线路较为明确,可归纳为“印度→犍罗陀→中土”,而文学传播似有断层。从传播时间之先后言,图像的叙事传播略早于文学传播,但文学传播持续时间更长,一直持续到宋元以后。无论图、文叙事,都受到了中土固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4-17世纪,以枟曼德维尔游记枠、枟坎特伯雷故事集枠和枟天路历程枠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时空问题是意识流小说中最具特质的部分。作为意识流派的小说大师威廉.福克纳,其小说艺术往往表现为时空交错、序列颠倒、绵延、跌宕起伏等特征,他每一部小说的时空叙事技巧都是独特的,在他笔下的世界呈现出神秘莫测、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奇异景象。以其经典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及《喧哗与骚动》为蓝本,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解读其丰富变幻的时空叙述手法与技巧,从中领略独特的时间哲学与时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文学的发展深受时间观流变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学作品里出现了大量常规逻辑不可能出现的时间构架和意象,产生了循环叙事手法、意识流写作手法及死亡叙事等不同文学叙事手法。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时间发展直线与圆的统一,时间感受主体与客观的统一,死亡与永恒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一些作家深受中国神秘文化的影响,运用神秘文化素材,借鉴神话思维方式和运用神秘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并借此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神异浪漫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9.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作手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福克纳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该篇小说运用了非传统的写作手法,使故事更具神秘性与吸引力。这种非传统的写作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叙事角度、经典的时序倒错法和浓重的象征色彩。  相似文献   

20.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大爷》弥漫着一种恐怖与神秘的气氛,展现了布朗走向绝望的心理历程。小说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义体现在小说的语音、词汇、句法、叙述等不同层面的语言特征上。读者可通过解读这些特征来感受恐怖与神秘,了解布朗绝望的心理历程,领略霍桑恐怖小说的独特的文体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