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题从楚王族三姓的来历及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屈氏人物在春秋至战国间的活动来展示其盛衰状况,阐明屈氏家族发展至屈原时并未完全没落的观点,以便人们能深入地了解屈原思想、性格和志向之形成。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三闾大夫之职。《集解》引王逸《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励国士。”按昭、屈、景三姓,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中最著声望的三大显要家族。就现有文献来看,昭、景二姓只见于战国之时,屈姓(氏)却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早期。春秋之时,屈氏成员就曾担任要职,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稽考屈氏世系,无疑将有助于楚史及屈原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 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与楚国同姓,属于没落贵族,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但也衣食无忧。  相似文献   

4.
<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在诗中,屈原借对橘树的赞美,清醒地勾勒出自己叛逆性格三个方面的基因楚民族长期与中原民族抗衡而形成的叛逆性格;屈氏家族在楚王室中因宗支疏远而备受排挤的抗争精神;追求内在品德的完美,不愿融众从俗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屈原字“灵均”进行新探 :巴楚二族根源相同———楚人本源在中原 ,北族南下形成楚族 ,屈原是楚人 ,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 ;廪君系巴人也是高阳苗裔 ,南下后形成巴族建巴国 ;巴楚二国相邻 ,巴楚文化交融互动 ,其经济文化等有很多相似处 ,楚子灭巴 ,巴文化四方扩散 ,楚文化吸收巴文化因子 ;巴文化始终予楚文化以深刻影响。屈氏家族深受巴文化浸染 :屈原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虎辰 ,字灵均———沿用廪君系巴人族号 :灵均———廪君———虎君。伏羲炎黄为远古羌戎虎氏族 ,屈原为黄帝远裔 ,居虎域 ,生辰属虎 ,与宗虎伏羲的夏禹、以虎为道号的老子李耳老聃有潜在的虎文化联系 ,荆楚文化以虎崇拜或虎图腾机制为内质。今土家族敬称虎为廪、在心理深层及文化节俗等方面认同屈原。长江中下游巴楚吴越皆有巴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整个生命,献身于楚国的富强,用他全部的精神和情感,歌唱那个悲剧的时代。本文从楚王族三姓的来历及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屈氏人物春秋至战国间的活动来展示其盛衰状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屈原思想、性格、志向之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 ,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 ,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 ,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 )的巨大空白 ,纠正了错误。论文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洪兴祖评价屈原思想的卓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兴祖是一个“好古博今,自少至老,未尝一曰去书”的人。他的《楚辞补注》一直受到后代的推崇,不仅参校善本、异本之多,勘补文字的功力之深,而且还能发己之卓见,从爱国的高度揭示了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从国与君的角度肯定了屈原的怨君思想,赞扬了屈原“沉江而死”以身殉国的“英烈之气”。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常德德山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并尚有千余座楚墓未发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德山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从古籍记载来看,德山一带时称“枉渚”,是楚国江南一处要塞之地,极可能就是楚国“洞庭五渚”之一。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可见德山一带是屈原十分熟悉、经常往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屈原西行考     
屈原任楚国的左徒,由于上官大夫的谗谤,被怀王疏绌,退居汉北。不久,楚“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楚军,遂取汉中之郡。这时,屈原不可能再呆在汉北了。同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①所谓“复用”,只是利用屈原与齐国的关系,派他使齐而巳,并未恢复他的官职。他已“不复在位。”(本传)使齐回来,他劝谏了怀王一次。从此就销声匿迹十多年,可见他成了一个投闲置散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爱国情感,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合乎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出土文献表明,开创了荆楚文化的楚人富有开放创新的民族意识,屈原时期的楚国依然具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屈原对故土邦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屈原应该名原字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载"屈原者,名平"。此后,不少《楚辞》大家都将它与"正则"、"灵均"的解释相对应,致使屈原名平字原的说法相沿已久。笔者从十条主要材料的梳理入手,疑"屈原者,名平"中的"名"为"字"之误,屈原就叫屈原,平应该是他的字。  相似文献   

14.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5.
祖先名称和所涉地域昭示出先楚文化的水缘属性,到楚辞中积淀为屈原的恋水情结和宋玉作品君王与神女艳遇的叙事模式。人们如果还原原始思维的历史,就能揭示出先楚祖先神形体特征的生成根据,看到屈原对先楚祖先神话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7.
马其昶是清代解说屈赋的殿军,又开启了近代楚辞学研究的新声。博采众说是《屈赋微》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总体特点是能够广泛采择汉代以来,尤其是清代学者注评《楚辞》的诸家专著或文集笔记中语,将其重新熔铸,折衷已意,由博反约。这一特点贯穿于《屈赋微》中韵字的订音与辨音、字词句的释义、章句篇旨的阐释等多方面,其目的在于务使韵字合韵、字词句义明晰、章句篇旨达意。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