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不受透视的局限 ,独辟溪径 ,“经营位置”。本文分析山水画中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及画论 ,探讨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的手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一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一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一种可视性的描绘.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方法、空间观念比较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识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秉承的时空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在艺术领域中的直观体现。山水画把作为造化的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墨的方式构造一种虚境,而且使得空间节奏化、音乐化了。山水画为达到这种表现而使用的方法是“以大观小”“三远法”和空间的诗化。但是近代以来,传统山水画的价值及空间技法受到了挑战。傅抱石对于传统山水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他把写实主义作为山水画的基础,并且用近代的透视法和比例关系来解释传统技法,尚存在诸多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构图差异探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可视性的描绘.于是就产生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长卷式构图和西方风景画的几何式构图.  相似文献   

5.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怎样超越透视“灭点”的方法作了论述,并根据前人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对移动视点、远视距与俯视等作了剖析。这与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产生并导致其表现在绘画中,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以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之特有方法。也就是说,超越透视“灭点”的中国画是在时空流动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0.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贡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