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双城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力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小说表现出一系列的美学特征: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以及沉稳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3.
查尔斯.狄更斯(1812一1870)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英国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最早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平民当做小说的主人公。本文对这部喜剧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平民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圣经》中"慈悲"意义出发,通过分析莫里森新作《慈悲》中主人公雅各布从一个具有慈悲心肠的人到贪婪的奴隶主的蜕变过程,阐述"慈悲"在小说中的含义,指出莫里森用"慈悲"为这部小说命名的创作动机:唤醒人们心底的善良本性,消除歧视,共创宁静和谐。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中,有两部是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即《大卫·柯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以下简称《前程》)此外还有《荒凉山庄》的部分章节由女主人公埃斯特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余章节则是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比较而言,《前程》最能体现狄更斯对第一人称叙事的灵活而又纯熟的运用.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述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这话有道理.狄更斯在《前程》中选择了正确的叙事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极成功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车夫巴基思是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狄更斯通过对其言语特征的临摹和复制,用简洁、明快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将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力地渲染、烘托了小说的主人公,凸显这位小说大师的人物素描艺术。  相似文献   

8.
对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进行分析,展示主人公从信仰到怀疑,从纯洁善良到信仰崩塌的心路历程。指出,由于受加尔文教清教意识的影响,小说刻上了"人皆有罪"的烙印,作家通过描写小布朗先生赴黑森林聚会所见到人性的恶念,批判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最终堕落的同时展现出作品中"原罪"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英国同一时期的文学巨著,这两部经典小说均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小人物生命的起承转合,分别表现善良人性的回归和主人公对善良人性的坚持。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探析两部作品艺术手法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0.
《艰难时世》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不朽之作。小说中狄更斯对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思潮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从而揭示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的根源。分析这部小说中两个典型的功利主义信徒——葛擂硬和庞得贝以及他们周围人物,指出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及其导致这些人物的悲惨性命运。  相似文献   

11.
韩国古代小说中的大量神怪情节,一方面有着深厚的本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包蕴了丰富的中国因素。这种中国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国文学影像的存在;二是中国儒家思想因素的渗透。从这些神怪情节所包含的中国因素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创作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之深,韩国古代文人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造诣之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3.
《剪灯新话》22篇故事中,有16篇涉及到鬼神。这些鬼神故事因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剪灯新话》中的鬼神故事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在题材上对人神故事的弱化和对人鬼故事的偏爱,这是异类题材内部发展演变的结果,更是作者借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有意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亭鬼、亭怪故事是汉代诸多神秘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中冤魂申冤、鬼怪杀人等内容虽然荒诞,但一些情节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不仅隐约地反映着某些历史真实,而且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亭鬼、亭怪故事的出现和流传除有汉代人普遍相信鬼怪真实存在的背景外,亭所具有的特殊治安环境和功能,也使人们经常将亭与鬼怪之事相附会,这些构成了孕育这类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搜神后记》作为《搜神记》的续书共116则,除极少数取自《搜神记》、《孔氏志怪》、《灵鬼志》外,绝大部分素材取自当世之事。由于其创作乃为自娱,所以篇目中不少故事颇有情致,内容也比较驳杂,而最能代表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是鬼神怪异故事、神仙长生故事和轮回报应故事这三种志怪范型。它们讲述人的智慧勇敢,描绘道教仙境的美妙,阐发佛教的善恶终有报,真实而曲折的再现了乱世中的社会风潮和人文面貌。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故事情节发生的特点,唐代人鬼相恋故事大致可分为类冥婚型故事、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亡女复活型相恋故事、路遇型相恋故事四类。类冥婚型故事依附于冥婚习俗,多发生在人间男性和女鬼之间;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的经典模式是“禁忌~惩罚”,故事中男子或是气色有异或是暴亡,不具备重情之特色;亡女复活故事表现的足追求爱的力量强大以至于死而复生,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路遇式人鬼桕恋故事重在对男女两情相悦的描摹和歌颂,是义人幻想爱情的白日梦的载体。庸代人鬼相恋故事不但丰富了古典小说的题材,其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的发生模式,对后世同类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鲍尔·恩格尔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在散文《爱荷华圣诞节》中,作者从孩子的视野出发,讲述儿时一次普通的圣诞节经历。作者灵活运用排比修辞手法,使文章结构紧凑,衔接自然。作者还多次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角度,形象地刻画了农家圣诞节宴会,细微之处见真情。同时,作者以孩子的口吻讲述圣诞节的所见所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而宗教故事的引用,则使文章富有浓厚的宗教传奇色彩。这些创作技巧的使用,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是林纾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纾接受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积极影响,以古雅的形式摹写社会、刻画人物,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了中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