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童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饱受男权文化制度的压榨,其心理普遍带有强烈的社会受虐倾向,但在受虐的过程中,为了寻找精神平衡,其心理又具有强烈的施虐冲动。在施虐受虐的循环中,她们反复演绎着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2.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女权,探索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是男权制度文化传统和女性自身内化的双重结果.玛格丽特微弱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并未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她的悲剧是男权文化背景下全体女性的共同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古希腊神话中,女性从女神被贬为女奴。而生活在男性权力夹缝中的女人,无论是扮演哪种角色,或是妻子、母亲、还是英雄;甚至是沦为玩物、祭品、妖魔,都是被压制着,并承担起她们的主宰者--男性给她们带来的一切罪名和痛苦。本文拟从古希腊神话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家长制度下苔丝和珍妮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九丹的作品《乌鸦》和《凤凰》为例,阐述文本体现的是女性从身体到思想、人性的沉沦,缺乏经济自主意识和思想独立意识,从而颠覆了留学生文学的自强的文化精神和女性文学的反男权文化传统,是向男性中心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朱立冬 《南都学坛》2007,27(6):60-62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一些没有女性主体真实自我生存价值与生命意志的能指符码,缺少应有的人性深度与复杂性。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不但没有向前跨越一步,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系文化里,男人垄断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权力,形成了一个以男子为中心的权力场,女性被排斥在权力场之外,功名、富贵、利禄等等对她们来说已是久已逝去的梦想。她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借助男人这个平台来间接操纵权力,以达成分享社会权力的愿望。作者以钱钟书《围城》中女性急迫地追逐男人为个案,分析中国女性在事业上所处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7.
苏童的“妇女系列”小说着力刻画女性悲剧人物形象,描绘出女性三个方面的生活悲剧图景,即原欲追求、私欲膨胀、失去尊严的动物性生存,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则有男权社会的威权与高压、女性的自我缴械与依附、传统文化对违反传统的女性的残酷惩罚。  相似文献   

8.
<橘子红了>和<妻妾成群>皆以女性为主要描摹对象,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价值,同时,二者又异彩纷呈.从书写主体、文本呈示和艺术实现层面比较两个文本,可以管窥叙述的不同可能,亦可把握二者女性关怀的不同书写.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戏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类知识女性形象,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但由于封建男权文化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同时知识女性自身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无助和依附,导致知识女性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孱弱,无法走出悲剧的命运.本文就是从男权文化和主体意识两个角度详细阐释了知识女性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相似文献   

11.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其规范和统一既是本身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流倾向。但是汉字在社会应用层面所产生的差异性,给系统的规范和稳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规范化要求与变异性之间的对立,既有汉字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影响的原因。汉字系统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在多因素制约下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汉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汉字的分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调整手段。一方面有同形字的分化,另一方面也有因词义引申和汉字假借等引起的分化。这种分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发现并研究这种规律,对于我们认识汉字历史、指导汉字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蒂文森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即海盗精神与绅士风度。人物性格双重性一方面折射出了英国国民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超越了时代性和民族性,指向人性的本质。史蒂文森笔下人物的双重形象暴露了大英帝国由兴而衰时期的国民心理:人物的海盗精神旨在为大英帝国开辟海外疆土提供价值观的支撑;人物的绅士风度则是为大英帝国海外扩张披上了道德的外衣。但是,从更深刻的层面来看,史蒂文森笔下人物的双重形象实际上是对人性善恶的双重性和复杂性的隐喻化叙事。  相似文献   

14.
对物权行为及其独立性和无因性问题的认识,学界意见不一。文章从物权行为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理论入手,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进行了再探讨,认为物权行为及其独立性与无因性是纯粹的法技术的构造物,进而提出承认物权行为,而不承认其独立性和无因性的观点,以期对我国的物权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唐代俗字避讳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代避讳以形体的改变为重点。俗字的流行促使帝王名讳用字的规避范围逐渐扩展到俗字 ,不仅讳字的俗写字形要避讳 ,形体上与讳字有关联的部分俗字也在避讳之列 ,从而产生了唐代特有的俗字避讳现象。从根本上说 ,这是避讳制度与俗字形体同时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必然产物。北宋以后 ,伴随着避讳重点的转移、雕版印刷的盛行 ,俗字避讳失去了产生条件 ,最终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6.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相似文献   

17.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张扬与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构形表意与远古人类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汉字学家研究,汉字大约创制于距今5000——6000年前。汉字的产生即文明的开端。这时正是人类从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之际,所以在古汉字形体结构中保存有原始人类的思维模式就不是偶然的事了。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远古人类的思维模式同汉字造字方法以及表意之间的联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乐器个性突出、音色特别,在表现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音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个性强、共性差,各组音色融合不易,也是其弱势所在。文章就弹拨乐器的优化组合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就其作用、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字符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形、音、义的结合具有历时关系.由于汉字字符构建过程的本质在于提示数量巨大、性质复杂、无规律可循的语义,故在客观上造成汉字性质的复杂.但我们恰可以构建过程中的描摹对象环节为突破口,以统一讨论的前提为基础,在着重分析形声字的声符性质的条件下,提出"四书"内部仍以示意为红线一以贯之,形声字的性质仍在于示意,汉字的性质可定义为:词素型示意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