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马克思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它扬弃了抽象人本主义发展观和单纯物本主义发展观,科学阐释了"人"与"物"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物役性"现象及其根源和消解路径。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一种新文明观的实践创造。重思文明标准问题,恰是源于自视为文明标准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了问题。对文明标准的探讨与对人类早期文明尤其是早期国家的认识有关,同时还要面对“文明悖论”探求人类文明发展之道。基于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即从文化来理解文明,提出一种更具综合性的文明标准,即从共同体来理解文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或文明理论,既要着重融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同时也要符合人类前沿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3.
自古至今处理人类活动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问题上始终存在重大的矛盾分歧,基于对约翰·缪尔保护荒野、摒弃人类活动的生态观以及吉福德·平肖主张资源开发、人类利用的生态观的比较;分析指出现代社会环境已是人类化的环境,人类已然成为生态因子之一,人类活动进行了主观能动性的升级;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生态伦理观的框架,即接受人类活动的介入,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和动态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终结了西方旧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论断.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提出新人本主义,转向了马克思的科学结论.对人的本质命题内在逻辑构架和历史演进线索的破解和整体把握有助于我们分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旧人本主义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5.
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文明是客观存在 ,有其基本内容 ,社会文明建设也有其基本内容。社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 ,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紧密相联 ,因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形态、文明的批判、文明的轴心期以及文明的冲突,在为人们勾勒东西方文明图景、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特点与规律的同时,也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构建起文明论的体系。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实践理论内蕴文明实践的转型、文明实践的地缘特点、文明实践的自觉意识三大价值需求,不仅揭示了文明的本质,而且奠定了文明论研究对象价值选择的基础。它启示我们,对当代中国文明论研究对象的选择,文明城市应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有三: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形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则是文明城市的内在本质特征。文明城市作为当代中国千百万民众正在自觉实践、自觉追求的城市范式,是以科学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的引导当代中国走向可持续城市化的新模式,是对未来中国城市美好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7.
文明话语的兴起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也是中国国内思想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一种发展。本文由回顾近代以来文明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入手,区分了大写的文明概念和复数的文明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代诸文明话语及其功用加以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这两种文明论各有其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必须在一种适当的平衡中才可能实现,为了实现这种平衡,作者提出了一种名为"内在批评"的方法,并以官方主流的文明话语为例对这种方法加以展示。作者相信,今天中国人对"文明"的想象、界定和运用,进而,当下中国所展现的文明样态,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一种文明话语的说服力,最终取决于提出和倡导这一话语的那个文明的实际样态。  相似文献   

8.
告别人本主义——马克思科学人学观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人学观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语境。这种人学观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必将导致它被马克思的科学人学观所替代,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既是科学理解马克思人学观底蕴的需要,同时也为理论上澄清马克思人学观的真实面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引发了学界、政界、企业界等各界的强烈关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部门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哲学可以对新冠疫情暴发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观念——如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反思。汪信砚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一文可以说是这种反思的力作之一。汪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价值本位、价值追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价值论思考,不仅对关于生态文明的许多流行观点进行了批评,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但在"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生态正义的关系"等问题上,学界有着与之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人类文明4.0,而非"生态化的工业文明"或"工业文明的生态化";要克服当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放弃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要走出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并非回到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使实现了生态正义,也未必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态正义",而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态协调论,放弃征服论自然观,转向和谐论自然观,才能真正...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一面旗帜.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扬弃传统中国“天下”体系和西方“绝对主义”国家强权外交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和平主义外交理念;从空间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和“民族—国家”的扩张性,集中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和世界和平,致力于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本质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治理的一种新型文明观.这种文明观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建设和谐有序的世界秩序提供全局性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庆石油管理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兴党、兴国、兴企的根本大计。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以实现人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目标;一切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切实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以人为本必须践行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石油管理局的《纲要》,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 ,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影响 ,也有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主体新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久强 《学术研究》2002,1(2):31-34
人类要走出困境,需要自觉的主体精神的觉醒,并且要将这种自觉的主体精神具体化为指导人类发展的实践理念,即形成合理的合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观。新的人类文明发展观,是以自觉的主体性为其哲学内核的,它要求主体性的自觉弘扬,要求人类理性的合理运用,要求用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要求以更新了的自觉的人类中心意识、人类主体意识去寻求自由之路。本文从主体发展观、理性发展观、类发展观和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四个方面来阐述新的发展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15.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旨在敏锐地把握时代问题进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引领。高清海先生提出的类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类文明可能走向的新形态的理性思考。类哲学基于对人的双重本性、双重生命的崭新理解,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本性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为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来自于自然,终究还要回归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互分离甚至对立必然要走向本质的统一关系;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在物的依赖之下走出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获得独立性之后,也必然走向自由人格的联合体;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在以"种"的思维从单纯生物生命的角度把自己理解为"神化人"、"物化人"之后,人必将立足于自己,从"类"的角度把自己理解为"人化人"。  相似文献   

16.
林颖  苏勇 《社会科学》2005,(8):66-72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向市场和社会从而成为开放的组织,"集体人性"的问题在企业生存与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成为企业的基本特性,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是企业成功的根本.由于自主的企业对社会价值观与文化的构建有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因而在考虑企业伦理限度时,不仅要寻求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也要构建企业伦理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张涅 《东岳论丛》2000,21(2):110-114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自西周以来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 ,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自本世纪初以来 ,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定胜天”口号的走红 ,固有其特定的原因或某种意义上的现实作用 ,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其就是正确的。事实上 ,“人定胜天”思想是神话思维和现代政治激情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也为害不浅。学术界人士所以误读 ,除了附庸政治的原因外 ,还在于没有辨清“天”、“胜”等概念的涵义。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辞书 (包括最为权威的各种新老版本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辞典》等 )关于这一辞条的引证均系误读曲解 ,就是明证。现在 ,这一错误仍未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8.
灾疫失律:人类社会的当代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灾疫研究的生存论前提是世界的生态整体性.生态整体观不应止于经验领域,而须上升为超验的思维方法.受生态整体性的制约,灾害与疫病都具有一定的时空韵律性,但诸种社会因素使当代灾疫失去了既有的时空韵律,灾疫失律构入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包括灾疫应对在内的人类行为,需要复归于生态整体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一开始就说到:"每个国家都是某种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类总是为了获得他们认为是善的东西而行动.但是,如果一切共同体都旨在追求某种善,那么,国家作为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政治共同体,在最大的程度上它的目的在于追求至善."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