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陆费逵在20世纪上半叶就性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在学校中具体实施策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思想和实践对当今学校性教育具有多方面启示。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完善其性教育模式,担负起重任;学校性教育应按学生身心发展"适时"开展;学校性教育必须打破"性禁锢"、"性愚昧",防止"性自由"、"性泛滥"。  相似文献   

2.
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性教育是涉及许多敏感复杂问题的特殊领域,而且还与人们对思想教育理论本身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根据唯物史观,思想教育中的"思想",既包括了作为思想体系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还包括了作为社会心理的意识形态的感性经验形式和与性本能相关的无意识形式。两性差别、两性关系、涉性交往,既体现为自然关系,又体现为社会关系,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源泉。性教育是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在理论维度上,必须确立性教育作为思想教育重要领域的定位;在实践维度上,必须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3.
影片《唐山大地震》以其真实而撼人心魄的生命镜像,演绎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普通家庭生死离别悲恸的三十二年,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女儿无法直面的人生,回避中始终无法完成的自我认同和母亲惨痛的废墟记忆。通过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与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的背后三方面从影视本体论的层面上,分析影片如何探寻并成功地营构了震后幸存者心灵伤痕及日常生活中难以抚慰的心理空间的"余震"。创作者用饱含"生命温度"的光线刻划出生存者背影中沉重的灵魂,以生命镜像完成了召唤结构中个体生命"疼"与"痛"的人类内在生命体验的哲性思考,以源于生活真实的深厚民族底蕴,诉说出北方古老的土地上绝望而不屈地存在着的生命力量。与同类灾难影片比较分析,该剧显出独特的摄影造型观念,更加注重灾难之于人心灵的强烈震颤与难以愈合的伤痕,层层捕捉震后心理干预的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4.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忽视个体生命"个我化"的内在要求,这对医学生的自我生命探索以及未来职业使命的担当产生极大阻碍。应当在医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原点,使医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智障青少年性教育干预成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性教育干预对不同安置形式下的智障青少年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和性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分别对1所全日制智障学校和1个社区家园共19名智障青少年进行15次共计600分钟的性教育干预,前后测结果分析发现: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适应性行为表现,但并不严重;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性知识严重缺乏;短期的性教育干预并不能显著的改善智障青少年的性行为表现;性教育干预能显著提高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性教育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同一干预模式适用于不同教育安置形式。  相似文献   

7.
调查表明,大部分上网大学生有过网上交友聊天、浏览黄色信息的经历。互联网黄色信息与不良网页的强烈冲击,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大学生性认识出现强调生物性、信奉“性自由”的偏差;恋爱观趋向游戏化、盲目化和庸俗化;心理发育易出现人格障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刻不容缓,而且应汲取美国性健康教育的教训,积极开展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双效”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潜性教育是摆脱课堂、摆脱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计划而实施的无主观预设性的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传统理论和道德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排斥态度及其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以及教育方式与大学生思想观念脱离的现状,高等教育应重视潜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整合功能,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突出潜性教育的灵活性特点,采取弹性学分制,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释放个性,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9.
关于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青少年应进行恰当适度的性教育。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纪教育。在性教育中要把握好同步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大话"文化解构崇高、讽刺搞笑的特点带来了青年学子政治观念趋向淡漠、集体责任感弱化、远大理想迷失、追求标新立异和自我意志崇拜等消极方面的影响。高校应该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并因材施教、加强引导;在教育环境上,加强道德实践教育,推进新时代的德育美育教育;在教育原则上,重新厘定审视师生关系,发展交往式德育教育模式,逐渐消除"大话"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安文江“文革”题材作品真诚地解剖历史,解剖自我,把心交给读者,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实现了真诚与理解的双向交流。他的创作真诚来自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艺术勇气、使命意识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视。他的这类作品有鲜明的自我色彩,但还有待在多侧面、多层次、多线条展示事件、人物上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士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精神:任诞放达与任情率真、自我尊重与自我觉醒、崇尚清谈与崇敬自然、风度超逸与风趣高雅,这种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如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以及构建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诚信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实中种种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应建构大学生崭新的诚信教育的途径:用诚信的理论武装学生,用诚信的人格引导学生,用诚信的环境塑造学生,用诚信的实践规范学生,用诚信的制度约束学生。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6.
女性网络文学生长在市场经济形成、社会商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带着满身铜臭来到人间,并且出现了一些极端商业化写手和作品,但是多数从事网络文学的作家没有放弃做人的根本和艺术的真诚。所以,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产业的管理力度和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文化产品的规范化,改变其一味倾心市场的趋向,减少和消除极端商业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渗透着"崇真"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注重完整引入莎剧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典型意象等文化信息;二是尝试如实传达莎剧的冗长定语、条件状语从句以及十四行诗等语言形式;三是积极引进"戏剧文本类型"以及学习西方戏剧意识。梁实秋译莎的"崇真"思想与他"和而不同"的哲学倾向以及当时"欧化"风尚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诚”的心性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曾对"诚"给出了"真实无妄"、"诚实不欺"的道德规定,但是由于他们又把"诚"与"心"紧密相连,从而又给"诚"赋予了心性论内涵:(1)"诚"是主体至高的心灵境界,(2)"诚"是主体道德意识与客观道德法则的高度合一,(3)"诚"是主体"择善固执"的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19.
仫佬族作家鬼子的小说体现出中国本土化“存在体验”的现代叙事特征:充满自由与挑战,试图追问苦难存在的根源,并进行着绝望抗争,竭力展现一种来自民间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品质与存在本相;虽把人物命运推向一种极致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生活的逼真感受与现实逻辑,发现人性弱点的集体无意识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必然的自我反省与批判认同;既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保持了叙事的多元探索与个性特征,能在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中深刻体验生命的荒诞存在,并保持了一种世俗的但却永恒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并且着重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问题,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关键在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