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YUAN XIAOCO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3):120-125
Euphemism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Ci-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uphemism style in Ci-poetry. As a dee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a nation, Jad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ceful style of Song Ci. Jade is the symbol of feminine beauty and has similar aesthetic meaning with women. As an accompanying text,jade culture acts on the creation of feminine soft image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Song Ci. Jade culture interacts with the stylistic structure of Ci to guide readers to form graceful aesthetic complex. Jade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graceful style of Song Ci from the aspects of image, language styl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2.
罗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创造的彝族本体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应当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甘肃特有民族,其历史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智慧、情感、个性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信息传媒的冲击,加上法律的滞后、政府管理的不当、人们观念的缺失和经济的落后,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由此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适合这些民族情况的依法保护长效机制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5.
朱大仙信仰在港澳部分渔民之间虽然已流传了80多年,但并不为大众所熟悉。文章从历史学与文献学角度对港澳朱大仙信仰的来源做了研究,重新深入讨论了香港大澳龙岩寺与朱大仙信仰的关系,包括“朱大仙是朱明皇朝后裔”“大禹化身”和“朱大仙即朱立仙”等说法。由于民间信仰会随着不同地域和社会、不同信仰社群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故而在深入了解、探究乃至在将其“文化遗产化”时必须尽量回溯到最初时刻,从源头梳理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忠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78-80
《吕氏春秋》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文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视教育和教化的积极功效,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目标,这些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53-56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杨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68-7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浓厚的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其歌舞艺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都体现出民族性、自然性、生态性、古朴性的审美风貌,并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美学韵味和体验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开发而言,我们需要秉承民族特色性、古朴乡土性、参与体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民族审美文化样态体现出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和谐、互为主体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口传与非物质文化“受众群”的迅速消失,使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文化生态的载体——传承人队伍的生存危机,使口传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及发展面临困境。进而提出了现阶段对西部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思路,即全社会在观念上予以重视,政府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法律上通过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万永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57-61
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及其三大特征,进而从云南省少数民族及其无形文化遗产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云南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四个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