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史铁生独特的生命经历,让他无法绕过与"残疾"相关的题材。他的许多作品都关注残疾人的困境,思考对这种困境突围的方式与途径,那就是承认命运的不可掌握,要树立人生的目标,注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能够超越个人的不幸,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处境与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命运,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触及到了人类的生存、死亡、困境、超越困境等重大主题。老瞎子和小瞎子与命运的抗争,揭示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与伟大。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残疾主题小说的精神内核 ,实际上就是他自身残疾以小说创作方式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其中包括生命与世界、生命与宿命、角色与差异、生存与死亡、目的与过程、宗教与精神等几个方面 ,也可以说是他对人生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创作,是他个人经历和思想过程的艺术再现,他的笔演绎着生命的哲理、探寻着人类精神,独有的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作品中的言辞是睿智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开阔的眼界,澄澈的思想,及其中蕴含的关乎生命哲学。《命若琴弦》可说是他饱含人生启示,使人心生暖意的杰作之一。老小瞎子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类生存哲理:惟有信仰才能构筑真正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对信仰追求的过程中,生命的过程永远高于生命的结局。生命因其有信仰变得坚不可摧,美丽而永恒!  相似文献   

7.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8.
只要有型的铁物件,都可以靠翻砂铸造而得。譬如汽车上的汽缸,缝鞋用的拐子,下水道的井盖,以及炉子上的箅子。翻砂铸造是一种非常老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从受难和救赎两个方面分析了史铁生通由宗教自救和度人的心路历程一方面,史铁生由自我苦难的体认延伸到对人类困境的思考,从而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精神支柱,而且还对人类的根本生存处境表达了终极的关怀;另一方面,史铁生还为自己也为同类构画了自我救赎的路径既要在虚幻而美丽的神话中得到慰藉,更要在目标的牵引下追求人生过程的充实.  相似文献   

10.
戚国华 《东方论坛》2012,(2):70-73,79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
观照自身,思考存在,是古今思想者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形而上思考的文学家也在努力澄清人之存在的维度。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对人之存在的阐释具有罕见的形而上深度。史铁生的散文是来自心魂深处之感悟的倾诉,以平易从容的语言,呈现思想的精奥和感情的挚诚,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石洲诗话》前五卷成书于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期间,代表了他的早期诗学思想。分析蕴含其中的辨体意识及对唐宋诗的讨论可知,王士稹神韵诗说对翁方纲此期的诗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追寻美的幻影——施蛰存作品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观照和微观探求,重新解读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原型意蕴,并从作家的身世、性格及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中解释了文化传承对于作家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朴通事集览》内容丰富,释义详审,十分注重对语词取义源流的推溯考求。所用方法主要有:分解语素、揭明异写、辨析音读和形音义互证等。虽然其中偶有不够确当之处,但在近代汉语词源研究及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等方面均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佛家中道思想是大乘般若学说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不走极端的思维方法。这种中道精神在苏试的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听人格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并保存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16.
皎然《诗式》重视诗中思理,苦思为诗,以作用为尚,可视为中国诗歌转型的理论标志。其在诗学理论史上的影响深远,但最直接的自然是影响了中唐诗人的诗歌创作:皎然与吴中诗派诸人交往甚密,且有诗往来酬答,其理论主张自然会在他们的创作中留下印记。其后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经·秦风·权舆>是一首王族宗亲慨叹今不如昔的作品,为当时秦国社会变革的一种反映,折射出奴隶主破落与"士"阶层兴起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其产生与秦国特有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统治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南宋史浩撰写《尚书讲义》一书,注疏及讲解《尚书》中每一篇的篇名、书序和内容。其解析《泰誓》篇名不但从《尚书》誓体文篇名命名的规律进行推求,而且结合书中各篇章及其序言的内容,吸收、借鉴前代及同时代的经、史文献以及诸家学者的解说,认为《泰誓》由姜太公所作,伐纣之谋源于太公,太公在讨伐商纣王一事上居首功,从而提出了“泰誓”之“泰”意指“太公”之“太”的观点。该阐释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从另一个视角折射了宋代理学家的解经特色和风貌,以及姜太公的形象、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文学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她促进了中国哲学语言形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更新,开启了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