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以海权论者马汉与地缘政治学者亚当斯为代表的扩张主义思想家掀起了向中国传播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建立太平洋文明的思潮 ,并且认为中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争夺的舞台 ,“中国是战场”。马汉是“中国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最早的炮制者。这一扩张思潮为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作了决策上与舆论上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门户开放”是这一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扩张主义文化与文化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扩张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立之初开始的近一个世纪的领土扩张,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向美洲大陆和海外的经济扩张以及20世纪在全球的化扩张,无不体现了美国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国家,当然这一切都与其经济政治及安全的现实利益有关。本主要从历史、宗教和哲学这几个角度去分析扩张主义的化渊源,并对美国日渐重视的化扩张进行探讨。作认为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化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只有化间的平等交流才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波尔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马”总统,他又是美国统治阶级中向西部进行领土扩张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波尔克之当选总统,乃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狂热的扩张时代,所生发出的扩张狂潮,过就和选择了这位狂热的扩张主义者。波尔克与英国进行外交周旋夺得俄勒冈,他又“重新”合并得克萨斯,进而发动侵墨战争,又夺取加利福尼亚和其他墨西哥大片领土。充分暴露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狂妄、贪婪和凶恶的侵略本性。但应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和波尔克的领土扩张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杰斐逊本是反对产业经济和大海军发展的重农主义者,但在19世纪初任总统后,远征地中海攻打海盗,推动美国海权活动的实践发展;主持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推动了美国外贸发展,为美国国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政治实践中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卸任后,杰斐逊重视工业贸易、海军海防,赞同海外扩张。杰斐逊的思想虽然算不上成熟的海权理论,但是体现了美国早期海权萌芽及相关思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文明的不可避免的接触是扩张主义帝国冲动产生的一个根本诱因。希罗多德笔下的古代波斯以其强劲的帝国冲动,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奔上了对外大规模扩张之路。居鲁士大帝唤起了波斯人征服异族的愿望,塑造了对外征服战争的基本样式。冈比西斯以其个人激情,急剧加大了帝国动能的扩张主义要素。到大流士和薛西斯时期,波斯帝国已完全形成并达到巅峰,在政治制度和战斗精神等方面显示出对邻近民族的显赫优势。波斯四代君主的对外战争都显示了帝国冲动的惯性,大流士和薛西斯的希腊战争的失败则展示了帝国扩张的根本困境和极限。从希罗多德史撰展示和透视的古波斯帝国历程,可以提取关于帝国和帝国战争的某些重要遗训。  相似文献   

6.
美利坚合众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一贯的扩张性,这种扩张性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美国向外扩张的全历程可分为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和全球扩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其扩张活动相适应的理论、主义、方式手段和策略.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及活动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提高了美国的地位,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增强了美国的实力。但物极必反,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及行径必然会走向历史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福柯与结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大多数西方学者把福柯当作结构主义者或后结构主义者,本文提出了不同观点。文章首先对结构主义作了界定。其次,论述福柯不是结构主义者的观点。再次,认为福柯不仅不是结构主义者,而且是反结构主义者,福柯使用结构主义方法是为了论证反对作为人道主义的结构主义。因为他认为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都具有共同的人类学基础。最后,福柯的反结构主义导源于他的反人道主义,并分析了当代西方反人道主义的几种走向。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罗蒂与斯坦利·费什两人往往都被文艺理论界简单地斥为"反理论"者。事实上,就罗蒂而言,这与其反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紧密相关,所谓"反理论"即是反本质、反实体、反基础,而且,虽然罗蒂否定哲学充当文学的基础,但他并不认为文学完全可以摆脱哲学的影响;就费什来说,尽管其"反对理论”的口号的确易生误解,但他实际上反对的是大写的、本质主义的不变理论。这是他们"反理论"的共同真相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古典的主权观念受到国际法学派的猛烈抨击,正如中国国际法学家周鲤生指出,二战以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指导思想。”主权观念由以往的无限性、不受制约性、不可分割性正转变为对主权可以制约和限制的普遍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主权要受国际法义务的制约,但发展中国家则反对西方学者“主权消亡论”的观点,纷纷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不可或缺,王逸舟先生《古典主权及其制约》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1]王沪宁教授在《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一文中…  相似文献   

10.
"扩张主义"与"孤立主义"的新教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和扩张主义(Expansionism)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却又貌似迥异的两项重要外交政策:从表面上看,两者所奉行的对外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从更深层次上看,两者都是美国人所持有的“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特殊的使命感”(Missionary Impulses)的反映。本文从新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的相互关系,以揭示这对外交政策的内在联系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倪海燕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61-63,10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路翎因抗战流亡到了四川北碚,创作了大量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小说。立足于乡场,他深刻反思了人们"精神奴役的创伤",并从中找出"原始强力"作为疗救创伤的良药,由此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样式,完成了对四川乡场文化的创化。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预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对战争的进程进行估计。他曾希望以胜促和,并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预见到这场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对于战争的时间进程,他最早估计需要五到十五年,后来估计需要五年,在辽沈战役后,他估计前后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推翻国民党政府。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进程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之一,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学术界有人认为公元 2 0 8年曹操南征荆州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导致了其兵败赤壁。曹操正确的决策应该是重兵西向 ,攻取汉中 ;也有人认为 ,曹操在占领江陵后 ,磨磨蹭蹭 ,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 ,以至贻误战机 ,终致赤壁之败。本文认为 ,曹操南征荆州非常及时 ,也非常成功 ,赤壁之败不是南征荆州决策的失误 ,而是曹操在占据荆州后 ,立足未稳便急躁东进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刘澜波便与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帮助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同日军的武装斗争。东北军入关后,他受党组织委派,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促使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澜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东北救亡总会继续关注与支持东北军抗战,使东北军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15.
欧战爆发给日本侵占东南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由于日军主力深陷对华战争的泥潭,无法抽身南进,于是日本在一个时期只得采取以外交手段为主,谋求各个击破的南进措施。由于法国自顾不暇,成为日本首先欲突破的对象。法国先是采取拖延时日的策略,一度顶住了日本的外交攻势。至法军对德全线崩溃,法国维希政权成立时,法方已无力与日本周旋,只得全面接受了日本侵占法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梁焯是明代成化至嘉靖时期佛山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作为南海士大夫集团成员之一。对佛山的宗族、政治和经济影响较为深远。他始终追随王阳明.崇尚理学.有不少佛山弟子。在思想史方面,梁焯对佛山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梁焯研究进展缓慢.而且还存在不少误区。笔者希望通过家谱族谱和各种相关史料整理、考证、分析和研究.使人们能够加深对这位佛山著名历史人物的了解。梁焯的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在理学上的见解,文献资料中的记载都比较简略,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7.
萨特为何没有写出《伦理学》一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特没有如他原计划的那样写出一部伦理学著作,有如下原因:其一,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改变了孤立的个人主义的观点,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其二,1968年在法国兴起的工人和学生运动,吸引了萨特的注意力;其三,他将研究兴趣转向了福楼拜;其四,文稿遗失;其五,这也是最本质的一点,他无法解决他的自由理念与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员刘澜波(东北籍)是东北救亡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杰出战士。“西安事变”后,他受周恩来的委派,将东北流亡同胞团结组织起来,创建了东北救亡总会。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将会址迁到武汉。在周恩来的指示与关怀下,他团结各界东北同胞,动员社会力量,使东北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融入全国抗战洪流之中,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19.
1950年———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中国与美国两个大国在各自境外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美国作为战后的超级大国,具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和实力,但同时又要面对与苏联的对抗。这场战争中,从美国决策的角度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从始至终都站在全球与苏联对抗的高度和角度对战争进行判断,战争决策中都贯穿着美国冷战的宏观战略指导思想,即遏制苏联,中心在欧洲,不能在东亚耗费过多国力。本文从美国对朝鲜战争性质的界定以及在战争过程中的决策两方面来对此特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期间,彭玉麟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办理广东防务。他认真备战,积极筹划战守,反对妥协投降,力主抵抗,并且向清廷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反侵略措施。其言行表明彭玉麟是一个具有爱国热情和反侵略思想的地主阶级抵抗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