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持续几个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逐步瓦解了中世纪以来的敞田制,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分配体制,确立起了近代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及占有体制。圈地运动以和缓渐进的方式对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生产规模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根据生产需要利用各种办法改良土地,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土地,从而达到了地尽其利的效果,使英国的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也适应了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化进程的要求,从而为英国在近代世界的率先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也是圈占敞田及与敞田密切相关的公用土地的历史。农业革命是农业生产技术累积及圈地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体制的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业革命又直接孕育了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也间接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是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对农民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是一批农民流离失所的祸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农民翻身的机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核心是鼓励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视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出土地,使之成为工业革命的劳动力后备大军。但事实上,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在劳动力供应上并无严密的因果关系。圈地运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农民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圈地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圈地并未给工业革命提供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由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劳动力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劳动力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原生型工业化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圈地运动始终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圈地运动的研究也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近年来他们对于圈地运动的研究也更加实证化,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分析和解释。在圈地运动的原因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英国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70年代,呢绒业的迅速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这与牧羊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当时社会人口发展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本文将要对其作此一种解释,以厘清学术界长期以为对该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席卷中国的征地拆迁浪潮,实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场运动。从开发区建设到城市的扩张,从"撤村并居"到"土地整理",都以消灭农村、驱逐小农为归结:迄今已经吞噬了8 300多万亩耕地、清除了至少140万个自然村和1亿2 700多万小农。这场运动尚未结束,但是就已知的结果来看,它很快就达到了"英国的一切剥夺方法的顶点",比英国的圈地运动更为暴烈和迅猛。而从推动大清场的综合动力来看,它不同于"农业革命"的技术需求,也超越了"原始积累"的初始需要,包含着由极端的发展主义催生的"贱农主义"和城市信仰,因此也表现为又一场文化意义上的"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使中国社会充满了暴戾之气,也具有显著的反自然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圈地运动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被世人所关注.与我国耕地资源极度匮乏不相称的是大量的耕地被圈占,使本已脆弱的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根本保障.由于权力的滥用,圈地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由于黑箱操作,圈地成为新贵们一夜暴富的金矿.其结果是农民的生存权被剥夺,社会出现了"三无游民"这一特殊群体.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圈地运动可以通过科斯定理得到公共经济政策解释,其直接动力来自土地产品价格的变动和 不同土地经营方式的绩效差异,根本动力来自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圈地运动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损害了社会公平。这为转型期的中国相关公共经济政策提供了启示:社会发展的成本和收益如果不能被公平地分担,将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公共经济政策的完善是推动社会在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英国在推翻专制王权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在稳定政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论述了"圈地运动"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认为导致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因素是新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8世纪开始的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是英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促进了英国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而且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近代农业革命具有自己独特的道路 :封建贵族是农业革命的主力军 ,他们自觉地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引入农业 ,封建贵族自觉地演变成为农业资本家。  相似文献   

11.
英国“拓殖运动”是指发生在11~13世纪的大规模移民、拓边行为。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城市的兴起构成了这一时期最为瞩目的经济活动,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拓殖运动”不仅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农奴解放运动的进行,也促使封建主对庄园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稳定了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异质性与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的异质性角度出发,以是否占有土地资源及从事农业生产为标准,可以把农民分为纯农户、失地农民、农民工、城中村农民、农村妇女等五个分层。要切实有效解决农民问题,应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既要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需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民各分层面临的问题。整体农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而各分层农民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又面临不同的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展示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写出了他们在城市谋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体现了作家对进城农民的悲悯情怀和道德批判意识,直接影响了当下的农民工书写.  相似文献   

14.
英国警察盘查权力源自普通法的传统。近年来,由于恐怖事件频发和绑架等暴力犯罪案件的增多,英国公众普遍希望警方能更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和控制社会治安秩序,提升民众的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采取了更严格的刑事司法政策来强化对犯罪控制,表现在盘查制度上,英国警察拦截与搜查权得到一系列重要修正与扩张;同时为了防止警察启动盘查的任意性,将盘查行为纳入《刑事诉讼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比较,提出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即新"新型农民"(简称新型农民)的概念,新"新型农民"是随着社会发展,分工分化成长壮大的各种新类型的农业从业人员。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农民的类型、农业专业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农民首先实现区域、新型农民培养对象和土地租赁或者自有等热点问题,最后指出新型农民的发展要尊重农民和基础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独具一格的立宪模式及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英国宪政问题成为人类学术史上最具魅力的研究课题之一,长期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英国近代早期的宪政史、法治、议会、宪政思想和观念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社会地位,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这种社会分层极大地强化了农民对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教育价值观经历了沉睡期、苏醒期、困惑期和理性期。当前,应树立职业农民教育观,完善教育体制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竞争和向上流动的能力,促进阶层结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全面迈向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近年来速度有所放缓。为此应从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等方面来合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促进我国农民职业分化。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早期,英国一度出现了垄断泛滥的情况.为此,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反垄断活动,主要反映在普通法法院的判决和议会的讨论和议案中,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呼应.反垄断活动扩展了行业自由和市场空间,促进了英国重商主义的转向,增加了投资渠道,积累了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农民主体意识觉醒,价值取向市场化、现代化。非农就业成为农民的理智抉择。抉择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