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体现在对不公正的批判中,对不公正的批判就是马克思的公正观.青年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对不公正现象进行了人本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不公正是不人性的、不道德的.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不公正问题的研究内容也不断展开,通过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揭示了不公正产生的前提、基础、根源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狡猾性.通过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不公正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公正必然会不断固化并且通过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断再生产出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公正也必然会被历史发展所超越.  相似文献   

2.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之间的理论差异与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经济活动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并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马尔库塞则坚持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归因于经济因素,而应归因于人的本能活动.从反思现代性这一现代社会理论的规范着眼,马尔库塞理论体系的构成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有着密切内在联系,是马克思学说当代效应的一个重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4.
郗戈 《云梦学刊》2007,28(3):16-19
《读书》作者们对马克思所做的诠释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分别被意识形态化、边缘化和知识分子化。目前《读书》中马克思论说的主流是:马克思的形象逐步地被塑造为承载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而这一塑造过程又恰恰是作者们的“自我塑造”过程。《读书》杂志在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和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与国内学术界的同步发展,在某些方面——如对马克思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维度的强调——甚至稍有领先,开一代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5.
实证主义作为哲学概念,历经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下半叶的两段发展,最终将其自身所形成的科学主义取向照进了国际关系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对其展开批判的阵营中的一支,以马克思主义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作为理论立场与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理论内容,在具体理论中超越了实证主义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定下的框架。这一理论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立场与视角是高于和超越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既不是经济决定论,也不是对资本主义国际机制的单纯道德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理论身份识别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程彪 《文史哲》2006,1(5):136-142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和传统思辨哲学的思辨主义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上述两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性研究的内在统一,开创了一条能够真正深入资本主义现实的独特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7.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2023,(2):15-21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只有解蔽与超越消费主义建基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文明样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最彻底的批判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消费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也敞开了超越消费主义、重建现代社会的建构路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重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对此展现出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内在蕴含着对消费主义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方面来揭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还通过对物质变换裂缝的深刻批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其生态批判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9.
奥康纳以“第二重矛盾”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良环境工业以化解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方案.保罗·柏克特从理论根基、思想逻辑和方案设计三个维度对奥康纳“环境工业批判”思想的激进批判,实现了三大方面的超越:从外部嫁接到内部发掘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从资产阶级生态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转型实践;从阶级力量的淡化到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新政治维度的激活.同时,柏克特激进的“环境工业批判”思想也由于缺乏“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设计,难逃“绿色乌托邦情结”的指责.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存在着由对法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批判到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此后。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被称为经济学—哲学范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它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唯物史观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论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超越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资本的原始积累作为资本积累的历史前提,有着时间先在性,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却将资本积累的论述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正义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深入考察了资本积累和原始积累两条论证路径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资本积累过程中工人自由的丧失是资本主义非正义性实质的现实表现;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又是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历史前提,但比较而言,基于资本积累过程的资本主义非正义性论证具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故而马克思将其放在了优先论述的顺序。  相似文献   

15.
李丹 《北方论丛》2011,(4):133-135
马尔库塞的美学乌托邦思想的建立,深受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理想社会图景建构思想影响。面对着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文化已成为一种对现存社会秩序非批判的认同性力量,马尔库塞力图通过美学乌托邦的建构来消除异化并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在马尔库塞看来,美学乌托邦建构的核心便在于爱欲本能的解放和艺术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形成始于马克思在1842—1843年主编《莱茵报》期间。当时,马克思在遇到若干经济方面的问题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以后,由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马克思在书中用“市民社会”这一传统术语作为雏形之中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并进行了阐述。但“市民社会”在这里只能属于对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初级,经验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钻研,确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 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则提出了“社会形态”的  相似文献   

17.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8.
王能 《理论界》2020,(1):9-15
现代性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来,现代性问题成为思想家共同关注的思想主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对资本主义上产方式的内在运行进行重点审视,通过对资本全面且系统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批判由过去的哲学批判转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的辩证分析,贯彻资本但不把资本永恒化,同时扬弃资本进而不断的超越资本,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在新时代的中国,重启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不断对资本进行超越,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为后发性国家提供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启蒙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史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从马克思理论与启蒙理论本身的碰撞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启蒙的批判和超越集中在三个方面:启蒙的"普遍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寻找到了一条把人从抽象的普遍性和同一的特殊性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道路;启蒙的"主体性"困境主要表现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作为客体的货币、资本成为主体,马克思通过对于货币获得实体性的存在并成为主体的揭示和对于资本主体性取代人的主体地位的批判,试图在斩断资本之链的意义上使得人重新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启蒙的"理性论"困境主要表现为理性自由的丧失和理性同一性与资本逻辑的同构,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作为理性表征形式的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达到对于启蒙理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理解,真正阐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