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光付 《社科纵横》2006,21(5):23-24
本文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公共权力监督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遏制腐败和群策群力,都有赖于完善公共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2.
公共权力监督的"软件系统"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监督"软件系统"中有权力特性系统、人性系统和政治文化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权力特性既存在于公共权力监督之中,又作为公共权力监督的对立物与公共权力监督彼此消长;人性是塑造权力特性的直接因素,而公共权力监督拥有引导掌权者的人性及其所支配的权力特性的巨大能量;同时,最有能力重塑人性并开拓监督空间的政治矢量当属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旭 《学习与探索》2004,4(2):30-3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应当吸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优秀的政治成果。这包括政治民意化(民益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商谈化、政治制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制度化、程序化等)、政治相对化。这八大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康洁自律和对权力的监督。新形势下,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康洁自律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又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方法,使反腐工作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5.
探析建立权力制约监督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岩 《社科纵横》2008,23(7):38-39
领导干部手巾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是对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考验,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索,分析阻碍对权力制约监督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建立权力制约监督长效机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所谓政府监督,是指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而行政过程就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和支配资源流向的特征,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遏止行政恣意自为和行政权力异化现象.说到底,政府监督或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现行权力分配原则、行政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本质规定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行政程序核心内容之一的行政听证制度,是从国外引入的.但它能在我国宪法中找到依据,并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基础.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行政听证制度有其独特的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它既是行政程序价值--公正、效率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廖原 《创新》2014,(2):71-75,82
我国的宪法与行政许可法确立了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体系,从而为从宪法框架内厘清行政许可权力监督结构体系提供了基础。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之后,理论与实践上行政许可的权力运行与监督仍旧存在诸多的问题。行政许可权关涉着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并可保障行政许可制度有效实施。因此,有必要以国家权力法治化为研究框架来对行政许可监督的基本理论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监督与民主自由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民主自由的实现有赖于民主的政治体制 ,而民主政治体制的核心制度功能之一就是政治监督 ,民主自由政治的各种制度无不包含着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与制衡的机制。因此 ,政治监督是实现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基本途径 ,民主自由的发展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政治监督制度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刘国建  王灵秀 《探求》2008,(3):22-26
权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分析当代相关领域活动的重要对象。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共在与互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座架”。政治权力具有显著的序惯性与继承性,在很长时期之内部表现为强者恒强;与之相较,技术权力的序惯性较弱,但技术权力具能动性与活跃性。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有序合理的巨动是增强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政治的分析不能从国家开始,而应该追溯其最基本的社会依据。从人以个体形式存在于社会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来寻求政治的源起和实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活动包含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一是权威机构确立和执行统一规则的活动;二是共同体的民众参与和影响权威机构确立与执行规则的活动。通过这两个过程实现不同利益诉求基础上的秩序与发展。人类政治活动中始终存在两种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力量,一是权力的力量;二是民众的力量;人类政治发展存在权力化与民主化的交替和博弈,从中生发出政治法治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行政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处于关键位置,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同时,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行政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该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搞好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蔡宝刚 《求是学刊》2016,(2):114-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将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到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一体建设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法治社会建设备受关注。法治社会的主旨是社会领域的依法自主治理,法治社会建设主要应由社会权力来推进,社会权力是催生法治社会的主要动力引擎,社会权力的健康成长和机制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因素。要认真对待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认真对待社会权力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行政权力作为看得见的手一直在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但行政权力如何运用才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行政权力之所以被人们所重视,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一种对利益集团有益的特殊资源。我们必须对行政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约束,包括政府在内的组织都不能无限地使用权力,必须从制度设计目标、投入产出比较等方面找出行政权力的边界。行政权力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理想的要求是更好地保障社会总体利益。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3):89-91
本论文剖析了国家政治权力概念、权力来源、权力目的性与工具性。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界定的权力来源外,软实力和政治行为体的叛逆行为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际政治权力的本质即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维护工具即是国际政治权力。国际政治权力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我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见,我国选择的是法治型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同时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国实际上走的正是法治型民主政治建设道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政权建设需要和人民权利意识的增长,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客观因素。因而,参与型民主政治将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健全有力的行政执法监督又是依法行政的保障。本文以阐述行政执法监督的现实需要和法理依据入手,分析中国现行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而从文化观念、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探寻完善行政执法监督的路径,以期为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阶层化政治权力运行及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层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视野,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文从政治权力的认识出发,结合中国阶层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现今中国社会阶层在政治权力配置和运行中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多元阶层的形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其内在的一种异化可能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举国上下、朝野官民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 ,惩治腐败的呼声不绝于耳 ,清除腐败的浪潮一浪接一浪 ,但是效果令人失望 ,为什么腐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 ,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 ,不好的制度使好人变坏。那么腐败的蔓延是现存制度中哪些纰漏所至呢 ?政治学常识告诉我们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现阶段 ,我国对权力的监督体制已具雏型 ,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上级的监督、内部的监督、司法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这些监督形式构成了上下结合、内外协调、纵横交错的多…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要确立一种以支配为目的不平等关系以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然而在形式上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制度和治理绩效来强化政治权力客体的平等感受,但其作用发挥必须基于社会权力资源的公平配置,这一要求使得政治认同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公民社会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