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的群体与个体对自身的地位、自主性、影响力的一种自觉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之核心,是人作为人的首要品质,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方哲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区别性,证明了这一判断。在西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充分的分化,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分化,人的群体自我意识因此觉醒。然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分化,人的个体意识因此觉醒。在东方,这种分化是不充分的。东西方哲学的区别根源于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群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能动地认识和改进自然;人的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在,从而为发挥个体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我意识包含着对于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批判性审视,使个人超越历史传统而站在时代的前沿。当一批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和新思想的先进分子的奋斗得到了大众的响应,唤起了新的时代精神时,社会就前进了一步。自我意识的作用具体地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中,它是促进观念变革和人格发展,开发创造潜能、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实现文化换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聂锦芳一、哲学研究的误区及马克思的解答认识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无限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外部...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和获得的?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自我意识建构的现实基础所谓自我意识的建构,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获得,亦即主体到底是怎样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我们在研究自我意识时,既要注意主体自身认识的建构,但又不能停留在思维机能和属性上,而应从实践中找到它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认为,必须从生产实践和劳动创造中揭示人的意识的本质,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列宁认为,如果要研究逻辑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在客观环…  相似文献   

4.
人格自由论     
人格自由论沈晓阳人格自由是人的完整自由的重要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格自由的意义尤为重大。一人格是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并以自我意识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他们自我意识发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异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一个是自卑心理严重。为此,要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体运动规律性质,又具有主体活动规律性质,是客体运动与主体活动的统一,因此其运行机理应从客体运动即自然史前提与主体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两大机制要素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活动的诞生过程中扬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起始运行,并以自然界运动规律为本体论前提的。在实践活动中,超生命需要形成的必然性是社会规律运行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体的创造性选择和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规律运行的现实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7.
一、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及其关系创新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心理这块土壤里闪现的思维火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逐步走向成熟的中间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产生了许多鲜明的特点,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强烈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性和情感不断发展等等。这些心理特点,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正确引导、充分交流和积极教育。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1)创造性人格是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自我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个体发展指明方向,挖掘自己的潜力,减少人生挫折。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自己的个性,对自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在人际交往中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将来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个体主体     
个体主体问題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任何时代任何个人的实践不仅需有一定的对象意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是什么?”这一问题终生纠缠着每个人;第二,人类主体由个体主体组成,人类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有赖于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哲学在解答世界之谜、人之谜和世界与人的关系之谜时,必然内在地包含着解答个人之谜。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因此,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提倡并构建立体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一并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研究日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需要。而在主体认识能力的诸种因素和功能中,“自我意识”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重视人才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就是因为人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能力的体现。对于这种认识能力能否重视并得到合理使用,是关系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略论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教育问题是教育领域意义重大的问题,也是近年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而发挥着其独特作用的。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教育活动,由于自我意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教育在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自我教育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教育活动,就是教育主体自觉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和行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病态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多个学科共同使用的一个概念。作为伦理学范畴的病态人格,指的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扭曲形态,它是相对于健康的道德人格而言的。道德人格的涵义,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共体现、内化为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特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立场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健康的道德人格,是基于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内化为道德主体的意志、情感、信念和行动;而病态人格则是在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错误歪曲的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哪些人格属于病态之列?这需要由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我意识出现的矛盾,是其成长过程中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是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及高三特殊环境下不恰当的引导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现象。对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出现的矛盾,必须正视它并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以达到自我的真正统一和健康。  相似文献   

19.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文人群体人格和《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清代文人群体人格为考察对象,以文人与封建政权的依存与对立关系为视点,论析了我国古代文人群体人格自魏晋到清代的变异。─—魏晋文人由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相对独立,所以在人格上不为封建政权控制和左右,表现出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个性色彩。而从唐代以后,封建政权通过科举制度牢牢地掌握控制了文人士子的进身之路,因而使文人的群体人格意识遭到扭曲和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八股制艺更是把文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压挤到最低限度,使他们为了科学应试而扭曲灵魂,造成在人格上的极度失落。科学考试成了异化文人灵魂的工具。《世说新语》和《儒林外史》正是中国古代两种对立的文人群体人格的形象演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