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音变化等角度全面总结了历年来有关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概况。不仅关注现代汉语层面上的研究状况,也关注对历史上形容词重叠的研究。不仅分析了形容词重叠语法方面的研究,也分析了语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昌方言有名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多种,这些重叠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有其特征,为汉语形态学的建立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3.
娄底方言有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等多种,这些重叠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有其特征,为汉语形态学的建立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4.
《倪焕之》中使用了丰富的重叠词,其中形容词重叠存在着多种形式类型,在归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类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以及可重叠的形容词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现代维吾尔语有大量的重叠形式,通过对维吾尔语名词重叠的界定、表现形式、语音成因、语法意义和语法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维吾尔语名词重叠后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部分方位名词的“AAA”式重叠与“V 得 NSC 的”结构中“NSC”的“AA”式重叠等都是淄博方 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它的特殊不仅体现在语音和语义方面,也体现在句法和语用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极为普遍而且重要的语法手段,在汉语各种方言中表现形式多样、意义也丰富多彩。晋语形容词的重叠式同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属于构形法范畴,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类推,同时还表示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文章归纳了晋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格式,分析了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重叠手段有重复、附加、缩减、换位,在重叠式的形成过程中单一手段和多种手段并用。与吴语上海方言相比,晋语形容词重叠式常带有儿化后缀,同一格式下还同时具有儿化与非儿化两种形式,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重叠式形容词,其重叠形式和重叠手段既有共性又有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虽然大部分汉语方言中的单音节动词都普遍存在二次重叠现象,但综合比较语音、语义与语法功能三方面的特点,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同形异构的三种形式:重叠后表示情状、用如状态形容词的VV1;表示动作反复多次,不能单独作谓语,后续成分必须出现的VV2;表示动作时短量小,能单独作谓语,也能带宾语的VV3。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特点,包括形式、语义、语法三个方面。形式特点:重叠形式丰富。语义特点:表绝对意义的形容词和“坏字眼”形容词可以重叠。“A里AB”的感情色彩有贬义、褒义和中性三种。重叠式中有很多成对反义词,体现了语义的对称性。一个形容词可以有多个重叠式。组合方式多样,包括AB—AB、AAB中A与B的组合,AXX中A与XX的组合。语法特点:一些方言的重叠构词中存在词类转换现象;从式可以前加否定副词“不”、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0.
借词的语音变异学界谈得较多 ,而较少关注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壮语有丰富的汉借词 ,其中一部分出现了词义和语法意义及语法作用变异。词义变异包括词义转移、词义范围缩小、词义范围扩大几方面。语法变异包括词性转变、动词的主动被动转变、形容词虚化成后附成分。  相似文献   

11.
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区分了ABB式形容词语在历史上存在的六种结构类型,接着主要分析了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四种变化。它们是:ABB句法功能的变化;BB的语义淡化;主谓式ABB的词汇化;名词重叠结构进入ABB式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中的ABB式形容词的叠音后缀大多读阴平,这之中有很多是由非阴平调变读阴平的,但从词语构成的角度和音韵搭配的角度都很难找出其变读的规律。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类形容词的叠音后缀趋向于读原调。目前应允许两读并存,以后再逐步过渡到读原调。  相似文献   

13.
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的特征是:在语音上以重叠和二、四音节声调的搭配来体现韵律和谐;在结构上注重并列对称;在语义上突出概括、增量;在语法功能上多受限制,一般不带修饰语和宾语,也不做修饰语。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的形成机制主要遵循相似、对称、羡余、类推等原则。矮寨苗语四音格词受汉语的强烈影响,其特点和使用向与汉语趋同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4.
元曲四音状态词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和语音结构等角度证明了元曲中的四音状态词是一种逆向变韵重叠词 ,分析了这种四音词在重叠过程中产生的音变规律 ,指出了构成这种重叠的基式在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霍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但因其与晋语区接壤,故形成一些独有的特色。文章对霍州方言ABB式叠音词进行分析,指出其语音组合有"先高后低型"和"先低后高型"两种模式;语义上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语法上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在使用中要求一定的语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汉英语中虽共有名词重叠,却在诸方面不同。文章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汉英名词重叠现象,汉语构词多以完全重叠为主而英语则以部分重叠为主,汉语不使用任何连接手段而英语多使用连字符连接。通过对汉英名词重叠的重新分类,从构词手段、构词形式、构词方法和构词位置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探求隐匿于现象背后的本质差异。汉语名词重叠具有块状、伸缩和可逆的空间性特点,而英语名词重叠具有勾连、粘连和不可逆的线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量的角度对《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研究,通过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特征比较,结果发现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带宾语),单音节形容词作宾语,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以及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是《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形容词的重要语料。从语义上,采用同义联合、近义或类义联合、反义联合和平行联合;在词性上,采用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等构成形容词。其复音形容词发展趋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单音形容词向半自由语素的演变,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化水平的提高。其复音形容词产生的内部原因是中古时期是汉语复音化的加速时期,外部因素首先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汉语词汇复音化,其次是中古时期骈骊文风的盛行,民族融合与佛教用语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大量复音词产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词缀与附加式构词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形态学理论,从形容词的词缀与词根的区别、词缀与助词的区别角度切入,界定了现代汉语形容词词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构词词缀和构形词缀这两种词缀类型;重点探讨了附加式形容词的词缀、构词方式及语法功能,详细分析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词缀+词根"、"词根+词缀+词根"、"词根+词根+词缀"和"词根+词缀"四种组合方式及其具体类型,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