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杜甫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境界。作者认为杜甫的山水诗同那些放浪形骸、娱乐自我的山水吟咏,大异其趣,它贯注着诗人炽烈的民族感情,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眷爱,增强对时代应负的使命感。杜甫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对山水诗创作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程丽芳 《理论界》2006,(6):191-192
本文将西晋山水诗与东晋山水诗相比较,指出西晋山水诗的基本风格是萧瑟悲凉,诗人内心充满孤独苦闷和彷徨忧虑之情,而东晋山水诗却表现出清幽秀丽的美学风貌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趣。本文同时也从政治、经济、哲学等几个方面探求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朝时期,山水诗走向成熟与独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文章试图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语音、语词、语义、句法等方面入手,剖析南朝山水诗的艺术结构与审美特征,对山水诗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从兴起原因、艺术创造、意境构成等方面 ,对我国古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相同点 ,进行了考察 ;从灵感触动方式、色彩观念的变化、表现时空的方式等方面 ,对它们的不同点作了分析。本文认为 ,无论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其产生与发展 ,都是与人们对自身情感的重视同步的  相似文献   

5.
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王维山水诗对景物描写所注重的构图、色彩、光线诸方面的剖析,论述了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并指出中国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晋宋时代诗人创作山水诗,除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外还要以艺术形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供人们观赏,这就是晋宋人创作山水诗的特殊目的。本文从当时山水画、家信中的山水描写、游山志游山记及当时山水诗的具体写作实践,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结构,从当时“文贵形似”的风气等方面,论证了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晋宋时山水诗、游仙诗、玄言诗都描写刻画自然山水,但它们的区分在于:游仙诗的特殊目的是表达出世理想,玄言诗的特殊目的是阐发玄理,而山水诗的特殊目的则是让人们观赏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7.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诗史上,诚斋是一个有着丰硕实绩和独特贡献的重要诗人。系统了解山水诗的发展轨迹,不能不注意诚斋的山水诗;全面认识诚斋诗的艺术风貌,也不能不对其山水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诗是中国诗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遗产,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历史上对山水诗的欣赏评论很多。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思维理念不断创新,本文试从创新思维方面对欣赏中国古典山水诗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9.
西方诠释理论见诸于翻译批评活动中。文章通过对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概念的认知,结合王维山水诗歌的翻译现状,从王维山水诗歌的无我性、王维山水诗歌的含蓄性以及王维山水诗歌的语言等三个方面展开批评。从而说明诠释或翻译应力图保留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翻译观,以求精准无憾地向国外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王志清 《学术论坛》2005,(5):162-166
从盛唐山水诗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沈、宋实乃盛唐山水诗之先声.他们的流贬,使他们的人性与诗性产生剧变,也使他们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诗歌的题材、情感、主题、意境、风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山水诗的发生机制的变化,使他们的诗风格自然清醇,感情平易真切,充满了生气,也具有鲜明个性.他们写于贬逐期间的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优秀诗人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清丽的美学原则;二是回归还家的意绪和主题;三是方外之趣以及禅宗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谈起山水诗,不少人就推出王维,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是百家山水诗之冠。这种看法显然受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评价的影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蓝田烟雨图》)。我不否认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准确性,但有人却从苏轼这个评语中不加分析地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屈一指。这显然是不妥的。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抒情诗方面,他作为与杜甫并列的诗坛巨擘,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李白的山水诗成就不在王维之下。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宋代山水诗绘画意趣的角度,揭示和概括融画入诗的宋诗艺术特征和创作经验,并进而发掘这种诗画一体化所蕴含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作者认为,山水诗和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宋初,已具备了某种同步同构的趋势,二者不仅在取材造境上有近似之处,而且在观照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就使得宋代山水诗在题材范围、社会内涵、篇幅格局、意境格调以及诗人的创作心态和美学追求诸方面,都与前代山水诗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而给宋诗赋予了“画趣”的艺术特征。宋代山水诗对水墨韵味和荒远清冷意境的追求,更反映了受禅宗影响的宋代画风以及“神清骨冷”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正>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七十多年的新诗坛上尚未出现过山水诗,但像孔孚创作的这样地道的山水诗精品实属罕见.如果说我国悠久的山水诗传统在现代诗歌创建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继承,似乎出现了“断代层”,那么孔孚山水诗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填补了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演进所留下的历史缺陷;不仅仅如此,并在弘扬民族山水诗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当代山水诗发展的光辉前景.这里只想从传统山水意识的角度,试探一下孔孚山水诗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山水世界体现了荒野特性和荒野品质,或者说,山水诗塑造了一个荒山野水的意象世界.这一意象世界,一方面体现了人类通过开发荒野推进文明历程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类渴望回归荒野以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山水诗所呈现的人类与荒野之间的深刻关联,体现了人性与自然冥合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山水诗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超拔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王绩的20余首传统上被认为是田园诗的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其发生的环境,体现的志趣及审美关照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更具有山水诗的特点,笔者称之为"田园山水诗"。本文所谓的"田园山水诗",是点缀有少量田园词汇,以描写山野林泉等自然景致为主,并抒发隐逸幽情等相关情思的诗歌,属于山水诗的范畴。"田园山水诗"中与田园相关的词汇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在文化传统中代表一种脱离世俗官场,人格独立,洒脱高逸的状态。王绩创作田园山水诗是由自适其适、热爱山水的天性,以及"会意为功"的文学主张决定的,同时也是向山水诗人学习的结果。田园山水诗拓展了唐代山水诗的题材,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相似文献   

18.
侯长生 《兰州学刊》2006,(8):82-84,26
朱熹的山水诗歌受汉魏以来山水诗歌传统影响,兼采多师,学而能化,并结合理学家借山水“澄怀味道”修养方式,反对江西诗派以来的所谓陷入邪路的古体和“近世俗体”,分别从“山水娱情”到“以理节情”、从“山水人格美”到“山水道德一体”,融化含蓄与畅达之间的矛盾几个方面实现了山水诗创作的嬗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曾明 《天府新论》1998,(2):64-68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创制了数量颇丰的山水诗。杜甫的山水诗,或感怀、或咏物、或登临、或怀古,大都写得非常精绝,自成家数。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当然,对杜甫山水诗的研究,也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停滞,意味着凝固和走向死亡;前进,必然是迎接荆棘后的重蹈坦途。本文拟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杜甫的山水诗。近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山水包蕴了恰悦情感,表现出挚爱自然、生命常新杜甫的山水诗,第一类属审美观照型(此类山水诗多是杜甫入蜀后和平时期之…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和华兹华斯一生中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他们的共同点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孕育了山水诗生态思想的萌芽;另一方面,“归隐”的共同经历蕴含了山水诗自然生态思想的雏形,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一个不同点是两位诗人对山水诗生态思想不同视角的中西表达方式.从生态文学视角出发,透视两位诗人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思想,可以反思现代性的自然缺失,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