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将集中面授、网络研修、校本实践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其培训效果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人力资源优势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助推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科学评价其培训效果尚未解决,关键在于缺少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本研究从构建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效果评价工具——评价模型的要求出发,通过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探析了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效果具有评价属性的内涵,即培训后乡村教师自身知识与情感的变化、技能的提升与运用、返乡返岗后组织绩效的变化,其培训效果表现形式的主要维度为师德理念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返岗作用。  相似文献   

2.
面对接连不断的美元危机,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最终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美元本位制的战略目标,进而维持并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并不是美国金融霸权削弱的标志,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政策设计和外交推动的产物,是美国调整美元霸权形式的战略选择,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美元霸权遂成为美国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关键性支柱和战略性工具。  相似文献   

3.
历经传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视角的研究,学界对及物性有了许多重要认识,但及物性的定义、判断标准及其与语言使用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认知语法理论为视角对及物性做出新的界定,提出及物性的认知语义判断参数,并讨论语言使用特别是认知识解对于及物性的影响,不仅可以对上述核心问题做出新的阐释,而且能够拓展及物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及物性。  相似文献   

4.
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习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采用Biggs(1987)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和NSSE-CHINA量表,通过两阶段抽样(分层抽样、方便抽样)对首都7所高校的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表层型学习动机与思政教育学习行为呈负向的因果关系,深层型和成就型学习动机与之呈正向因果关系;在三种学习动机中,深层型学习动机对思政教育学习行为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中的文化动因出发,从文学与文化的层面,探讨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可以发现纳博科夫的创作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人类理想化的存在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其创作的文化立场和世界主义倾向。多元文化背景使纳博科夫能够结合自身流亡经历,更好地展现后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错位问题与身份认同危机,从而具备了世界性的文学视野和民族文化站位中的超然立场。因此,将世界主义视角引入纳博科夫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跨民族、跨文化文学交往过程中的“他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选取北京、宁夏18所农村学校的4 074名3~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东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师的表扬、批评与提问等教育行为与家长的关注行为是否对其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 北京农村地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总体优于宁夏,并且在自我认知维度的差异程度最大;(2) 在北京、宁夏农村地区,家长关注行为均处于较低水平,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 北京农村地区教师的积极教育行为相对较多,宁夏农村地区教师表现出更多的批评行为。前者对当地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后者则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此,在当前东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激励西部农村教师积极教育行为,抑制其消极行为,是提升西部农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中静态分析方法论局限,反思职业教育演变史可知,职业教育变革的本质在于不断创生新型职业人。在职业人培养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其注入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等新因素,由此引发职业教育育人过程本质的变化,创生出适应社会新常态的新型职业人。新常态下的职业人所生成的结构要素,是由科技发展、政治制度和文化变革与职教系统的反作用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宏观上,政府根据社会新常态下行业和市场的外在要求,出台系列政策,引导职教系统有所选择地创造出市场急需的新专业和课程等系列新事件,从而不断引起职业教育阶段状态的本质变化。微观上,教育行政、师生等具体人,又通过主动选择培养“职业人”的素质结构,创生出满足社会新常态和个人需要的“具体职业人”。当前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与微观职教系统主体选择性的相互作用,需要以普职融通的职教过程变革方式,创生出新常态下富有创新精神的大批中高端职业人。  相似文献   

8.
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4  
80年代以来发轫于北美大陆的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 ,可以看作是对技术型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的一种反动。思想渊源于杜威的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 ,之所以能够在 80年代兴起于北美大陆并迅速扩展到世界 ,与教育改革广泛而深入的展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演进、认知心理学的勃兴和教师思维研究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以及行动研究运动的前期工作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符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有助于解决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因而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作家在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叙事的基础上,对这一经典叙事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深化与拓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揭示“贫穷文化”对农民活力的扼杀和对其人格的扭曲,观照国民的驯顺、麻木、保守等精神痼疾。第二个方向是考察农民文化人格在特定政治语境中的畸变与异化,既考察特定的政治文化所致的奴性,又观照主奴根性的“主性”所致的文化人格缺陷。第三个方向是审视传统农民文化人格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不适应性,这种审视有两个重点:一是考察小农意识在新型生产关系中显露出来的种种局限,展示小农文化心理导致的文化人格缺陷;二是揭示落后农民对现代经济社会的隔膜,凸显他们在现代生产关系面前的“现代愚昧”,进而否定传统农民文化人格。新的思想资源、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学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促成了该领域传统叙事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地区差距过大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呈现“中部塌陷”现象。“中部塌陷”的经济发展格局,“县级财政负担”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财政分权背景下中部地区县级财政过重的投入责任以及政策上的边缘化,是导致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最为落后的原因。落实“中部崛起计划”,完善政府分担机制,扩大乡村教师补助范围,完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