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但在理学兴起以后,其地位逐渐下降,荀子以主张性恶论和法后王而多遭后人非议。自明末清初以后,荀学重新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清儒对《荀子》一书进行整理、校勘的同时,对苗子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荀学在清代得到复活。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礼学思想是荀学的核心,而荀子的礼学体系则是在礼性关系的基石上构架起来的。从“礼性之关系”、“礼性相分对立之根源”和“礼用之于性”三方面,探究了礼性关系。在荀子那里,礼性关系之所以呈现这种状貌,从思想根源上考究,无疑与荀子主张性恶论直接相关。值得一提的是,以礼学为核心的荀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本身不存在自相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 ,梁启超受尊孟抑荀思潮影响 ,力主“绌荀申孟”。随着时代变迁 ,他的荀学研究逐步深入 ,认知荀子的态度不断转变 ,从“儒家中最狭隘者”的指责到“社会学之巨擘也”的肯定。尤其是到了晚年 ,荀子“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成为梁启超荀学研究的基本定论。  相似文献   

4.
<正>荀子是原始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涌现了一批学术成果,丰富了荀学研究。历史上的荀学曾广受非议,直至今天,扬孟抑荀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客观评价荀子思想及其地位,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近读李桂民新著《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感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康有为对荀子的态度前后之间判若两人,而这一切都与对荀子思想内容的认定密不可分。以礼为核心是康有为对荀子思想的基本认定,也奠定了荀子在孔学中的地位。可以看到,无论康有为对荀子是褒是贬,始终围绕着礼展开。不仅如此,他还以礼为线索,追溯、勾勒了荀学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荀学研究领域,"智"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荀子》对此论述也比较丰富,然学界对此尚未有系统明晰之研究,殊为可憾。在此,结合孔子、孟轲对"智"的引入,重点分析了《荀子》之"智"。即,对《荀子》中"智"的具体涵义、"达乎智"的工夫论以及"智"作为一种内在德性的境界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塑造和影响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这是理解和破解荀子性恶论之逻辑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荀子荣辱观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论";由"性恶论"出发,形成了荀子关于礼的思想;荣辱思想是荀子关于礼的思想核心。通过这种"三位一体"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展现了荀子独特而内涵丰富的荣辱观。最后说明荀子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学术界对荀学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存在着问题。无论是从儒家学统上还是在道统上,荀学都是孔子儒学的承继者和光大者,是毫不动摇地维护和弘扬儒家学术知识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重镇。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事实上与荀子一样都是性朴论的代表。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历史惯性,已受到多种质疑。以性有善有恶论或性善情恶论或综合孟荀论来说董仲舒也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子人性论的概括难以在他本人的著作中得到可靠的支持。性朴论肯定初生人性包括着向善发展的潜质,但不肯定其中有现成的善。初生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成为恶。正如玉出于璞,璞中含玉质一样,善出于性,性中含善质。董仲舒批评孟子的性善论而完全没有提到所谓荀子的性恶论,这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   相似文献   

11.
有明一代,荀学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一种"交涉"的态势.一方面,经过嘉靖孔庙改制,荀子正式从孔庙从祀中被罢黜,政治地位下降.另一方面,明代政治从体制上是对前代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的延续,在统治手段上礼、法并用,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因袭"一面.此外,对荀子政治思想的吸收从理论层面转向现实层面,涵盖范围更广,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转变"一面.  相似文献   

12.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性恶论"、"明分使群说"、"化性起伪说"以及"礼有三本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荀子极富特色的礼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暗淡的汉魏时期,荀学依然发挥着影响力。作为荀子的后人,荀悦在谶纬神学流行之际,继承其祖遗风,将荀子的自然天道观与东汉流行的“天人感应”说进行整合与重建,主张破除迷信、重视人为,体现出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挺立;他主张“尽心力、任天命”,提出“三势”说,对荀子的“天生人成”思想进行转化应用;其“刑礼兼”的礼法并重的观点,则直接继承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可以说,荀悦的思想乃汉魏之际荀学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子思、孟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荀学在价值取向与言说策略上与思孟之学的重要差异。而荀子诗学与孔子和孟子诗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其最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讳言人的丑陋。性恶论是荀子全部学说的基础,他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人性中存在着自然本能、情与欲,若这些不加以节制化育便会因个人私欲造成社会的混乱,这便是性"恶"之处。荀子的性恶论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服务于他的礼制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8.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入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老化的荀学为主体的新型儒学。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在“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在义利观上,他主张“义利并举”;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隆礼重法”。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