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今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合理有效的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可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网络新闻传播在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网络新闻的界定”入手,研究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立法现状,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相关经验,探讨构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的途径,以期使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建设具有更大的超前性与更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严励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5):153-155
目前我国网络传播教育存在着两种层次三种形态。两种层次指研究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和本科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三种形态指硕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两种层次三种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构成了我国当前网络传播教育的基本格局。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名称,课程体系混乱,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以下要求:课程体系应包括新闻、传播知识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多媒体技术模块,人文综合素质模块;学生要有理工科的背景,走与网站联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陈秀中 《理论界》2001,(3):62-62
进入新世纪 ,网络与传媒相结合的第四媒体异军突起 ,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的冲击。在文化传播方面 ,网络新闻对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发挥第四媒体的优势 ,研究网络新闻中的跨国界传播现象 ,对青年进行正面的引导 ,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0年7月提供的数据表明 :30岁以下上网人数占了67 .60 % ;18岁以下占1 65 % ;18~24岁占46.77 % ;25~30岁占29.18 % ;31~35岁占10 .03 % ;36~40岁占5.59 % ;41~50岁占5.07 % ;5…  相似文献   

5.
随着 2 0世纪 90年代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成为一种传播新闻的新潮流。很多大型媒体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闻和节目网站 ,一些地市的新闻单位也开始涉及网络领域。现在能在网上查到的国内新闻网站、报纸和电视均已超过百家。但总体来说 ,这些新闻网站处于初创阶段 ,时间长的不过三、五年。怎么样求得更快更有效的发展 ,是大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认为 ,只有准确把握网络媒体特点 ,积极顺应网络发展大趋势 ,我们才能正确应对网络新闻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 ,促进网络新闻健康有序地发展。一、要准确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论析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汤景泰 《兰州学刊》2007,(9):133-136
作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网络传播研究在2006年继续拓展、深化。研究者针对网络媒介的基本属性、网络与社会文化发展、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冲击、网络舆论与网络语言、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管理、网络与传统媒介关系、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网络应用类型等理论问题,重点展开了讨论;在关于网络实务的研究中,网络新闻、网络广告以及一些新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是研究重点;对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的网络"恶搞"成为2006年倍受关注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网络新闻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编辑工作之间的竞争。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工作量大,节奏快,注重多媒体、多层次表现,动态性、交互性和技术性强等众多特点,但是它的把关性质、职业道德和创新原则却依然如故。网络新闻编辑人员亟须更新思维方式和报道观念,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业务和本领,提高快速处理新闻业务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编辑工作的优良传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开拓意识,以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浅谈网络新闻的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兰州学刊》2001,(3):70-70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 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口耳相传时期新闻传播的主体 ,是社会中随机的个人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负责新闻传播的机构 ,目前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构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新闻传播主体。网络新闻再一次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网络时代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上网获取新闻或者发布新闻。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组织 ,也可以通过网页发布和本组织紧密相关的一些新闻。这样 ,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的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 ,它们打破了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丰富和扩展新闻传播主体的组成 ,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以人民网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网络新闻评论标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曾晓剑 《云梦学刊》2012,33(6):149-153
在Web2.0环境下,网络新闻影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来源、内容和传播渠道等三个方面,其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催生了自媒体,加速了新闻传播,开阔了受众视野,扩大了新闻影响力。同时,网络新闻影像的兴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空间。每天都有千百万种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确实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但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主的广播电视业在这个空间中仍然游刃有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具有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更有人才优势,对新媒体所反映的诸多方面的“热点”问题,有其得天独厚的及时应对条件。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对网上热点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呢?  相似文献   

13.
言语道德是社会道德作用于言语行为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具有显著的道德属性。网络新闻发言人不同于传统新闻发言人,作为特定的行政角色,他们在言语构建与传播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应的社会道德规制。在现实中,不少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言语行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网络上"神回复""雷语"频繁出现。应该通过设计核心信息、遵守"简要、简短、简单"原则、加强语言力量、应对敏感问题等多种途径培养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能力,提高其言语道德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林源 《南方论刊》2014,(11):75-76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对财经新闻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但由于高校新闻传播类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有条件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学校并不多。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提出了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交叉培养"3-3-3"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在信息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网络媒体的研究也同步展开。近年来网络媒体的研究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要深化网络媒体的研究 ,必须从微观与宏观、软科学与硬科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球化与本土化四个方面入手 ,以网络新闻为核心 ,再拓展到网络媒体 (包括技术支持 )、网络传播 ,使研究进入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网络新闻迅速壮大,与平面新闻在竞争的同时彼此补充.对网络新闻和平面新闻的标题特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使从业者和读者对网络新闻和平面新闻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谭汪洋 《云梦学刊》2006,27(2):154-155
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网络新闻传播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在当前环境下,网络新闻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全面的业务素养和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等素质。  相似文献   

18.
自从网络(包括固网的web2.0和移动网的3G、4G)传播普及后,社会的新闻生活就已经由"一次传播"转向了"二次传播"。长期以来,由电视、报纸和广播组织起来的主流新闻传播,正在被以"两微一端"为主的"二次传播新闻"所替代。要想做好"二次传播"的新闻工作,保证主流新闻对"二次传播"的正向影响和引导,主流新闻传播自身需要做出调整。对于主流新闻传播来说,这既是其使命所在,也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面向"二次传播",做出积极应对,是主流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必须走出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平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因而会对新闻事件传播产生一定影响.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强化新闻事件传播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假新闻的诱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网络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现实,对网络新闻造假的诱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非常有必要.从新闻产品的需求分析,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范围、水平、层次、质量、技术等各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性导致新闻数量的相对过剩与价值的相对不足激化了供需矛盾.从受众的打假成本分析,治理新闻造假的成本过高促使受众对虚假新闻置若罔闻.从广告商、投资商的控制到新闻从业者的利益分析,市场竞争激烈诱使广告商、投资商、网络媒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从根本上防治虚假网络新闻,应建立正确的利益引导机制、公平的利益约束机制、开放的打假防御机制,化信用危机为发展契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