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作者认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 (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等 )。面对这种现象 ,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 ,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同时 ,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 ,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 ,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2.
陈太胜 《河北学刊》2004,24(4):98-100
近年来 ,对文艺学学科进行反思的声音逐渐增多。应该说 ,这种反思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富有建设性的。因为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回过头来看清楚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否正确 ,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 ;我们应该扬弃什么 ,坚持什么。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中 ,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很正常。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意见 ,这些意见又处在了相互的交往与对话中 ,才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希望这样的讨论继续下去 ,深入下去 ,也希望文学理论界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就是这次反思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中年学者认为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文化研究”时代的来临 ,文艺学应该“越界”、“扩容” ,应该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到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上。这样 ,他们就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们承认文化研究有其合理的因素 ,也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 ,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文学而不是其他 ,因为文学并没有终结 ,文学依然活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 ,能使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出慎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春梅 《重庆师院学报》2010,(2):105-108,115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三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和交互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进 《社会科学》2002,(2):70-74
在全球化思潮冲击下 ,世纪之初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文艺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型 ,这一现实推动了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以及文艺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层融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文艺 /审美现实 ,要求文学人摆脱边缘 ,主动越界 ,关注新兴文化形式 ;也要求文艺学走出书斋 ,大胆扩容 ,进行文化转向。多话语共生的理论批评格局 ,呼唤文化研究深入开掘“间性” ,积极搭建对话沟通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曾经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 ,上个世纪 80年代那种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局面至今令人神往。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学科似乎渐渐沉寂下来 ,不仅不再出现以往那种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而且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都纷纷转向 ,去研究其他问题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日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向———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许多文学理论出身的学者都热衷于此。对于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理论 ,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 ,甚而主张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理论者有之 ,宣称文学理论死亡者亦有之 ,于是文学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形 ,今年 5月 1 6日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研讨会 ,钱中文、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王一川、金元浦、陶东风、陈晓明、孟繁华、高建平、李春青、王志耕、陆扬、曹卫东、周均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次会议围绕“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冲击下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行将消亡”、“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展开 ,讨论十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描述了当代社会中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的新趋势。文章指出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 ,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 ,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 ,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 ,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 ,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 ,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经过"审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图像时代与文学的未来"等理论热点的讨论,国内的文艺学研究取得了渐进式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与日常生活界限日益消融的图像社会,传统文学的形式边界已经成为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文艺学作为研究艺术的门类之一,不仅要扩容转型,而且要跨越历史边界,提升理论思考的视野,上升到艺术学、大艺术学的理论高度。文艺学既是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也是从语言媒介视角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艺术哲学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作品怎样成为艺术已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文艺学学科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但有些学者提出要大大扩大文艺学的边界,甚至以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来取代对文学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近几年文学图书出版的情况,看看文学是否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看看是否还有文学问题可供我们研究.本文的结论是,文学理论的边界虽然是在移动的,不断地移动的,但是随着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和文学问题的移动而移动.文学总是文学.文学不可能是日常生活里的几乎所有一切具有一点文学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翰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33-3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最近几年文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争议的焦点实际上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这种感性经验进入文学话语领域后对传统话语秩序和意义造成的冲击.时尚工业把物品和影像的生产与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利用文学叙事为其自身建立意义和合理性,造成意义的泛滥、消费和消解.面对这种冲击,坚持捍卫传统价值体系和暂时搁置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研究者两种对立的态度."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的不是感性的问题,而是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文艺学学科危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把文学当成学科危机的主要根源,要求改造文学,取消既有的文学“本质”;把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寄希望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把文化研究当成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救星;在促使文学研究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丧失了理论对现象的批判意识。本文认为,要解除文艺学危机,重建文艺学,就必须扩大文艺学的学科范围,把文学和大众文化作为并置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研究现实文艺现象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地阐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看上去很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朝辉 《学术论坛》2004,(2):130-133
近年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文艺学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其作为一种当代审美倾向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指出其形成与发展有必然性和局限性 ,应加以分辨 ,去伪存真 ;同时主张在将其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时 ,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的大规模引进和讨论,对推动我国当代文化转型、推动文艺学范式转换、建设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尤为可贵的是,在引进的热潮退去之后,不少学者潜心于立足本土文艺实践来创造性地整合域外文艺思潮中的合理资源,从而深化、拓展了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领域。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理论建构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金元浦教授的《文学解释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当代文学解释学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专著,在《接受反应文论》中,他仔细梳理了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已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术热点,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则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7.
肖琼 《理论界》2010,(10):172-174
美学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至今仍方兴未艾。但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只是进行浮泛的性质判断和争论是不会对当代的审美形态提供更多的帮助的。我们应考虑的是审美现代性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审美方式和当代形态,从而完成历史的转换和改变。本文深入地挖掘日常生活的异化危机,结合有关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行深刻分析,并指出当前审美人类学的实践也许能为我们重构后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 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意在倡导新的美学立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归于沉寂后,从学理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始末及其困境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在中国的提出者和这场争论的重要参与者——陶东风,曾在《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教授》①一文的注释中回顾了此话题诞生与展开的经过,为本文的追本溯源提供了方便。据陶教授说,“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话题是他本人在2000年扬州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整理后的会议发言也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之争绕不开如何理解"审美".正是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论争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既有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理论学科已无法再保持其固有的格局,话语转型与学科重构已无可避免.学术研究与文化现象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如何同步?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究竟孰轻孰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由于文学"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而再次得到人们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