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105-109
民事诉讼司法受案采取立案登记制度以后,在有效解决立案难问题上取得巨大社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或诱发一些不容忽视的附带性问题,如增加应诉当事人诉讼成本,消耗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诱发虚假诉讼、放纵滥诉等。故应坚持审判中心理念,构建立案管辖释明权制度、庭前管辖权质辩制度,完善恶意诉讼等滥诉行为的审查及其法律责任制度等,形成系统性的立案登记配套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付琛瑜 《社科纵横》2006,21(2):71-73
行政不作为从性质上可分为合法行政不作为和违法行政不作为。违法行政不作为的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性质上界定违法行政不作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实践中应分清违法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关系,明确违法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蒲艳晖 《社科纵横》2005,20(6):100-101
非法取证行为不仅侵犯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往往侵害诉讼利益。近年来中国法学界对非法取得的证据如何处理争论较多。其实,无论非法取证还是合法取证都必须承担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后果,一种非法行为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后果。对非法取证行为,通过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加以制裁,并对非法取得的证据,除非严加限制的有限例外情况,一律加以排除,才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规则运作的层面看 ,司法权威的结构主要是规则、司法主体和司法裁判等权威环节组成的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司法权威的结构性集中体现为法律规则及原则的权威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化过程。其中程序权威、解释权威既是联结法律规则权威和司法判决权威的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 ,又是司法主体和司法判决权威的表现形式 ;而程序权威又与裁判者的中立性和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密切关联。应该按照司法权威的结构性要素改造我国的整体诉讼结构。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律责任是各类行政法律规范本身蕴含或直接确定了的基本内容,是追究行政违法行为的前提和根据。而通过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处分、行政复议、行政监督、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可以追究行政违法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从而实现行政法律责任。在我国的行政立法中,对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性质、范围及处罚方式、标准,对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主管机关之职责、权限及其与其他执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对追究行政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程序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责任等,都应作出明确规定,进而为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中的行政执法提供更多的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6.
遮蔽式审理方式是与开庭审、书面审并列的第三种审理方式,是一种可以完全克服诉讼参与人和审判人员人性弱点的新型审判方式.遮蔽式审理追求比不公开审理更高要求的"秘密",蕴含着更为现实的安全、秩序、隐私权保护、公正和效率程序价值.对于某些受"权"、"情"干扰严重的特殊案件适度扩大遮蔽式审理方式的适用范围具有深远的法制理论与现实意义,确立和完善遮蔽式审判方式可以消弭司法信任危机,缓和司法价值冲突,增强公众对司法结果的认同与信服感;可以提升司法民主理念,充分调动民众尤其是诉讼参与人的程序参与积极性,拓宽司法与国民之间的接触面,充实司法的国民基础;可以彰显司法正义,提高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被害人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的诉讼权利主体;可以帮助拒证证人转变角色主动积极参与诉讼.  相似文献   

7.
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1969年被美国国会以法律形式确认后,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我国在1979年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并于2003年9月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的实施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对公众参与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在实践中操作性差,故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没有明确环境评价机构对其评价结论向谁负责,故在实践中往往只对建设单位负责,其评价结论缺乏科学性、公正性,为此应设立环境影响评价基金,通过招标选择评价工作机构;违反环评法的法律责任不严格,应考虑违法行为主体的主观恶性、行为的情节、后果的严重程度等予以处罚,以改变由于现行法律责任畸轻而被违法主体所漠视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民法总则》第四章规定了"非法人组织",确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为非法人组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并列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第三类民事主体。确认非法人组织是独立民事主体的主要根据,一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反映了民事主体制度从一元到多元的市民社会发展规律;三是符合市民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客观要求;四是吸纳了我国40年来的民事立法、司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面对非法人组织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其不可替代的客观事实,《民法总则》确认非法人组织为民事主体,将使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法律领域,特别是在诉讼等争端解决领域,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简化简单多数和优化复杂少数实现最优司法资源的配置。司法机关简化简单多数,是要在保证法律主体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本着简化程序而不简化权利的原则降低司法活动的边际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并促进司法公正。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结果,中国刑事司法领域通过简化简单多数来优化复杂少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有较大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认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简易程序的实施,需要充分保障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并提高侦查、起诉和审判等环节的司法效率,才能在整体上科学配置刑事司法资源并有效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诚实信用与民事诉讼秩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由于立法规范与司法做法的欠缺,我国在诉讼秩序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即审判权与诉讼权的滥用;虚假与规避法律等妨害诉讼的行为;瑕疵诉讼行为与审判行为。由此它危害了司法权威,影响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如何建立良好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当前民事诉讼改革的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把诚实信用引入民事诉讼进行深入的法理分析,提出其根本原因是为克服法律的局限性和改进法律并提出正视诚信原则的问题,将其定位为法律化的道德规范,认为诚信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诚信原则进入我国民事诉讼,应服务于公正效率的诉讼与司法价值,并应确立相关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环境公益诉讼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当下,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及某些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牵动着国家层面的立法,并导致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诞生。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公民权利意识、法律思想、司法救济手段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不完整、不彻底,存在起诉主体受限、起诉条件过严、诉讼类型单一、相关机制的衔接不明等先天不足,让它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无效抵押合同项下的法律责任张冬无效抵押合同项下的法律责任是指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之间签订的抵押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中涉及原债务人、抵押权人(债权人)和第三人多重关系,而在立法上,此问题并无明确规定。目前,随着担保合同纠纷的剧增,“无...  相似文献   

13.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中国公民人权的又一重大成果。国家赔偿责任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进步学者提出人民主权学说,从而导致民权运动的高涨,进步的法学家于是纷纷呼吁建立国家赔偿制度。国家赔偿制度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应当承担国家赔偿的法律责任。国家赔偿,其主体是国家。国家行为虽是通过公务员行使,而公务员行使公权力是国家赋予…  相似文献   

14.
股东瑕疵出资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平  陈涛 《浙江学刊》2008,2(1):154-157
新<公司法>对股东的出资义务用多个条文进行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其中存在的瑕疵出资的相关法律问题、瑕疵出资的股东资格认定、瑕疵股权转让以及瑕疵股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公安侦查行为行政可诉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公安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双重职能,不仅具有行政职能,还具有司法职能,即依法承担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由于公安机关实施侦查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如何受理对其违法行使职权行为提起的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主要是难以判断其侦查行为的性质。界定侦查行为性质,是属于行政行为还是刑事侦查行为的标准,似乎进入了两个误区——“结果标准”和“形式标准”。本文在对这两种标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角度出发,人民法院在完全受理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安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的深入,司法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刑事申诉方面的许多问题,进一步完善刑事申诉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确立刑事申诉之诉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一、我国刑诉法应当确立申诉之诉而确立申诉之诉的首要问题,是确认诉讼权利意义上的申诉权。如果只确认申诉人民主权利意义上的申诉权,而不赋予其诉讼权利意义上的申诉权,申诉之诉便无从提起,申诉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意义的诉。而一般地讲,申诉权作为一种民主权利和作为一种诉讼权利,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诉讼权利是民主权利的具体表现,是民主权利的具体化、程序化。但民主权利毕竟不等于诉讼权利,更不能代替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彤 《学术交流》2006,2(5):45-48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环境公益诉讼着眼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全,提起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与环境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诉讼目的在于对损害环境公益行为的抑制和预防。我国当前存在着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其次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可诉案件范围,同时采取减轻原告举证责任、降低诉讼费用等有效的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开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司法公开理论研究大都指向法院应该做什么,却忽略了与司法公开利益相关的当事人有权做什么,弱化当事人的司法公开救济权是权力意识主导的司法公开改革所必然带来的结果。司法公开改革应还原其权利属性,将诉讼视角引入其中,确立司法信息公开行为具有可诉讼性,赋予当事人司法救济权,否则改革难取得进展。对于司法信息公开诉讼的类型,可将其纳入行政诉讼范畴。  相似文献   

19.
软法律约束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当事人依法建立了形式上合法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但被适用的法律在事实上却失去了约束当事人的刚性力量,从而使法律关系不能依循立法者的初衷而建立既定的社会秩序。从法律规范的基本要素考察,可分为扩张法外权利、缩减法内义务和规避法律责任的软法律约束;从运用法律主体考察,可分为一般主体的软法律约束、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中的软法律约束和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中的软法律约束。软法律约束有恶化正常的社会秩序、使法律主体人格发生蜕化、降低社会的法制水平等消极后果,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内容的适用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大力加强执法和司法环节的约束机制,从而减少软法律约束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义芳 《社科纵横》2010,25(8):61-63
楚国和雅典在司法机构、职官设置及诉讼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楚国的司法组织系统和地域政治系统大体一致。雅典有专门的立法、司法机构和官员。楚国和雅典在普通的民事、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上基本一致,但雅典有特殊诉讼即立法监督诉讼,而楚国没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法制分别是楚国和雅典政治制度的保障,楚国和雅典的司法制度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