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学术界向有两说。其一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代表,认为最早的七言诗是张衡的《四愁诗》,书中说:“它是一首七言诗。在它以前,《诗经》和宋玉《招魂》、荀卿《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汉代韵文七言句渐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当以这首诗为最早”。  相似文献   

2.
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勋 《中州学刊》2002,5(5):57-62
楚辞主要句型与七言句在形式上的同构性 ,使之具备了孕育七言诗的内在基因 ;而楚辞句中“兮”字所兼有的泛声性质与文法功能 ,则使之在后世朝逆向的两极演化 ,或被省略 ,或由实词所取代 ,从而渐次衍生出七言诗。楚辞句式的这种演变 ,不仅导致了早期七言诗在汉代的形成 ,而且还通过诗歌与辞赋两个领域 ,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汉代广泛存在于字书、镜铭、民间谣谚、道教经典、医书、刻石、墓碑以及其他文章当中,是一种以应用为主的韵文体式,它与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杂言诗等并存,并以其反映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显示出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有着独特的发展之路。从汉语韵律学的角度来看,七言诗属于中国诗歌体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种,在汉代还远没有成熟,也没有进入汉代诗歌的主流之内,但是却为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何月 《理论界》2006,(7):214-215
根据语言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诗由先秦时的四言发展至汉代七言是必然趋势,但七言诗因其“体小而俗”在汉代不被列为诗体正宗,且不以诗名。作为诗体的新生力量,在文人创作之初模仿借鉴汉赋的写作手法、韵律技巧,并最终摆脱汉赋的束缚而走上一条全新道路,为后世的七言诗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炳海 《江汉论坛》2005,(8):102-106
楚辞具有多种句型结构,各类句型的诗体生成功能不尽相同。《离骚》、《九章》的基本句型难以生成新的诗体,《九歌》的上三下三句型存在生成七言诗的可能,《天问》、《招魂》则很容易转换成七言诗体。当楚辞散文化倾向明显时,通常难以生成新的诗体;而当它的诗歌特征很鲜明时,新的诗体则比较容易生成。新诗体的生成必须利用原有诗体的句式,有时要借助音乐的推动。新诗体在楚辞中的孕育生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屈原作品中还只是提供一种可能,宋玉的创作则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他使七言诗句大量出现,并为三言诗的复兴创造了条件。汉代三言和七言诗的出现,先秦楚辞有生成孕育之功。  相似文献   

6.
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爱好诗歌,关心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他不仅创作了数十首举世公认的优秀诗篇,而且围绕着诗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大至诗歌的特征、发展方向、写作方法,小至诗歌的韵律、体裁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数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干对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发表了难以数计的论文与专著。这批研究毛泽东美学思想“总论”的丰硕成果,将载入史册。但是,关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分论”的研究,即关于诗…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的《菩萨蛮》写了一位独处深闺的怨妇。前两个七言句描绘出一幅睡美人的图画,后面的六个五言句转化成一幅幅美人梳妆图,表现出她自伤孤寂与期盼夫妻和谐的情态。温庭筠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他自然会有生不逢时的怨忿,他那不得志的心态有如独处闺房的怨妇,因而借词中的女主人公来抒发自己的郁闷。  相似文献   

8.
"柏梁联句"与"柏梁体"诗歌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七言诗的产生,相传源自汉武帝“柏梁联句”。对此,唐宋元明各代文人信而不疑。直到清代顾炎武才提出:汉武帝“柏梁台诗”中某些句子,可能出自后人拟作。而作为君臣联句独特形式存在的“柏梁体”诗歌,汉武之后,自南朝到清代,一直传承不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的真正律化过程始于南朝,从事这种古诗律化的生力军是横亘于南朝诗坛的宫体诗派。宫体诗派的诗人在当时特定的审美文化语境中,继往开来,革新求变,构建了五言诗中的“新绝句”、“准五律”和七言诗的“隔句韵式”,这些南朝诗歌中的新体或变体是古诗律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样式,是古诗演变为格律诗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为近体诗的成熟和七言新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旧体诗中的谐趣施蛰存什么叫“喜剧性、悲剧性”?这是戏剧名词,可用于小说,不可用于诗词。诗词只有抒情或述志,没有行为、动作,不成其为“剧”。一切文学形式,皆创自民间,五言诗在东汉时,是民间的诗形,七言诗出来,五言诗成为雅文学,而七言诗为俗文学。到唐末五...  相似文献   

11.
七言诗与五言诗是继先秦四言诗之后发展起来的诗歌体裁,但这两种体裁在发展初期所经历的命运却颇不相同。五言诗经过西汉的酝酿,到东汉便迅速形成繁荣起来,涌现出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辛延年《羽林郎》,以及《古诗十九首》,还有苏、李诗等相当多的作品。而且五言诗比较受人重视,比如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曾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起源虽然并不比五言诗晚,可是它在汉代的发展脉络却很模糊。相传西汉武帝曾在柏梁台大会群臣,以七言联句,作成一篇《柏梁台诗》,为七言之权舆。可是对这首诗的可靠性后人颇有议论,许多学者认为该诗实系伪托,不可信。王力先生则认为它是西汉的作品。此后的七言诗仿佛断了线索,一直到了东汉,我们才看到张衡那首著名的《四愁诗》(我所欲兮在太山)。然而,直到晋代的傅玄却仍然批评此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拟四愁诗序》)这反映了当时人对七言诗的颇为轻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七言诗辨源     
张觉 《学术研究》2005,1(9):136-140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并不是张衡的《四愁诗》或曹丕的《燕歌行》;东汉辞赋中的某些七言段落与后世成熟的七言诗也相差甚远。最早的七言诗应当是赵晔《吴越春秋》中的《穷劫之曲》,此诗句句押韵,未用“兮”字,通篇七言而又首尾完整。应充分重视《吴越春秋》中的七言诗及其典型的过渡性作品,对它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是关于诗歌、文艺和美学理论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毛主席在这封信中,对诗歌源流、诗歌创作和我国新诗发展道路等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但这封信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远远不只是诗歌问题。毛主席在信中三次肯定了诗歌“要用形象思维”,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根本问题。形  相似文献   

14.
关于谢月兆生平的两个问题奚彤云谢月兆是南齐“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对后世颇具影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近人伍叔谠先生《谢月兆年谱》①及郝立权先生《谢宣城诗注》②已有初步考证。当代学者在伍谱、郝注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研究,如陈庆元先生《谢月兆诗歌系年》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七言诗形成于何时?在现存诗篇中,哪一首才是最完整而又最早的七言诗?历来的文学史家对此都有极其浓厚的研究兴趣。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七言在五言之前》一文中说,“《荀子·成相》,荆轲送别,其七言之始乎?至汉而《大风》、《瓠子》见于帝制,柏梁联韵,一时称盛,而五言靡闻。”闻人达亦主此说,认为“至武帝《秋风》、《柏梁》,其体大备”(《古诗笺·凡例》)。既然武帝时已是七言诗“称盛”和“大备”的时期,毋庸置论,七言诗在这时是应该早已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简论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应(?)《诗薮》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一、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诗薮》关于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述表现于诗歌兴衰同时代的关系、诗歌本身的自觉过程两个方面。注重文学及文学理论与社会、时代的密切联系,是中国文论的传统特点。刘勰早就提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①  相似文献   

17.
完整七言诗的形成年代,历来有争议。现有的文献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七言诗形成于汉代之说,而地下出土文物——汉镜七言铭文恰可帮助我们证明,完整七言诗的形成年代绝不晚于西汉中期。汉镜七言铭文句式整齐,结构完整,写作程式化,并且铭文中还常有"言"、"七言"的字眼,甚至"言之句从竟始"的诗句。  相似文献   

18.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1,22(2):78-84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争论有宏观的大背景和具体的发端,争论的内容既有关于诗歌教学整体性问题的争论,又有关于具体诗人、诗作的争论,在争论中提出了关于诗歌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于近段步入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开拓之作──评《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周荐读了谭汝为先生的论文集《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深感此书是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一部开拓之作。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在古典...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先秦到明请的两千多年中,诗歌始终是处在文学文化与文学观念的核。乙位置上。古典诗歌的繁荣不仅仅意味着创作活动的繁荣,而且也意味着诗歌接受活动的繁荣。创作活动的繁荣可以通过创作出的作品的数量、质量与作者的情况反映出来,而接受活动的繁荣则是由诗歌的传播与关于诗歌的话语表现出来。传统的文学史或诗史实际上是作品史或创作活动史,关于诗歌接受的问题通常是归入了文学批评史或理论史。这种切割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是否有价值姑且不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来说,显然造成了对诗歌接受活动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具体地说,就是对“诗话”研究的偏狭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