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人类反思自身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产物,循环经济模式强调与环境友好,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中国人口众多、重要资源紧缺,资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这种状况决定中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道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的职责是政策支持及推动立法,调整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审计是中国审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理论上,资源环境审计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不明确。采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省市2011—2017年省域地区经济和财政等相关数据,研究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地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在短期内会抑制长江经济带内相关省市的经济增长,长期则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内相关省市的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审计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因此,长期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应注意资源环境审计对于不同省市经济增长影响可能存在的强弱差异。在深化中国审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多项政策的指向性引导,特别是要提高西部和东部地区资源环境的审计效果,以促进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南彝族聚居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应选择一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 ,目前还面临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较低等难点 ,必须首先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走综合开发之路 ,建立旅游支柱产业 ,提高人口素质 ,强化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 ,这样才能实现彝族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规律和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平稳增长态势,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及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等级;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分别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5.
贺宝月 《南都学坛》2000,20(4):72-7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过程的反思和旧的发展观的扬弃。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背景的需要 ,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意实现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搞好经济发展政策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在以上五大要素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变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调节器,起着基础性作用人口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如果离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就会流于空谈;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同人口增长、迁移和资源消耗联系在一起,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本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增长的环境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是通过社会分配环节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后期利益竞争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差距扩大.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就需要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是与和谐社会建设分析模型,并依此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研究中国绿色经济增长与资源错配,从环境与经济双重维度评估2000—2018年中国省际绿色增长潜力并对其加以分解,分析资源配置的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经济绿色增长整体上呈改进趋势,这主要是受地区间资源错配持续改善驱动;从不同维度来看,整体增长主要由经济效率提升所驱动,而环境维度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从资源配置来看,不同地区呈现明显差异,多数省份表现为资源要素稀缺;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结构改进空间出现显著的俱乐部收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区域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探索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践途径.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一、深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四、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前的四川藏族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民众困苦,新中国彻底改变了四川藏族地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几十年来,四川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喜人,一些地方已经步入小康.但四川藏族地区经济也存在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国家投入;增长方式粗放、单一;农牧业基础脆弱,普遍还是"人努力,天帮忙";工业产品主要是原料及初级产品,附加值低效益更低;过度放牧、过度挖掘、过度砍伐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相较内地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2.
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众所周知,藏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唤起藏族女童教育意识的觉醒,对藏族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藏族女性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了藏族女性自我教育意识淡漠的深刻社会文化因素,阐明实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是藏族女童自我教育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状况,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增长质量与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西部资源富集区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很快,但是由于资源工业的产业链条短、就业弹性低,形成了"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新农村建设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数量型经济增长转向质量型的经济增长;同时要以富民为目标,提高西部资源富集区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供需机理,资源环境随人口和经济增长演化的特征与规律,首次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来了,这场危机引发世界各国经济的连锁反应如同海啸一般也向着中国袭来.它不仅导致我国出口下滑几无增长空间、海外投资损失惨痛,还致使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和房价、股价的回落.在此背景和环境下,要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启动内需拉动消费,同时我们的企业应要借此机会加快实现自我转型,以坚持科学发展现,从生产高污染、高能耗、耗费资源的低附加值产品,向污染小、耗能小、耗费资源少的高附加值产品转换,确保我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技术的创新绩效与扩散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趋强化,绿色技术逐渐成为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途径。将绿色技术和一般技术加以区分,构建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检验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判断经济利益是否已成为绿色技术扩散的有效驱动力量。基于中国1991-2010年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形关系,并求得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发生转换的转折点,针对东、中、西部地区比较了各自转折点发生的时间,发现东部地区“U”形关系出现最早,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构造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运用1988年至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促进了省区经济增长,中国省区存在MAR外部性.中国省区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为负数.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地区差异,中部地区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逐步转变为以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为推动力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循环经济及其投融资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适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测度了技术创新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评价了深圳市经济增长类型.在面临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等四个愈来愈严峻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约束下,深圳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消极影响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严峻制约与重大挑战。针对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结构单一和封闭循环等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依据新时期中国区域总体战略及经济转型目标,西部民族地区必须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确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机制、优化基础设施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构建集中协调的产业支撑型城镇体系以及培育内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