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辛现实主义作品《天黑前的夏天》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中年女性凯特在离家之后的旅程和反思中寻求自我的过程。在对工作、婚外恋情、疾病和与年轻女孩相处的种种经历以及自己人生的痛苦进行反思之后,凯特意识到真正阻碍女性实现自我的并不是家庭,而是社会既定模式和他人的目光。这些使一个女性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无法找到和实现自我。至此,凯特终于正视社会现实,按照内心的需求接纳自我,内心从而变得强大而平静。  相似文献   

2.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73年的新作。这部小说以一贯的女性视角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刻写了一位中年女子在某个夏日来临之时,突然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的困惑与迷茫。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结合多丽丝.莱辛的观点和主张,通过对小说中被忽视、被压抑的女主人公凯特的梦境的解析,从而反映出在当今男权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妇女渴望并且努力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老年女性的书写者。在她的都市地理书写中,她着重描写了四个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地理即:流动音乐地理、日常消费地理、住宅景观地理和记忆杂糅地理。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入手,分别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四个都市地理空间和场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作品中文学与地理相互塑造和影响的互动关系对老年女性身份的确认和影响。这种探讨不仅提供了理解人类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不同方式,而且加深了对都市老年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彰显了莱辛都市老年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自传体小说《金色笔记》是她的代表作,它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也隐含了莱辛的自我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通过对小说中双性同体思想的实践者——安娜的细致分析,指出莱辛对女性主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辨证性思维.从更深层面接近莱辛,客观地审视她的创作,深入地了解她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艾伟在《爱人有罪》中本意是将俞智丽设想为一个高贵的、有着强烈牺牲精神的光辉形象,但是通过对她“高贵”、受虐,以及自我的丧失的仔细分析后发现作家实际上设有达到他的目的,俞智丽是男性欲望下的一个符号,是不真实的缺乏真正女性情感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从这种苦难中看出作者是缺乏信仰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多丽丝.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主要书写者,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两者在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试图从作家的主体性、女性人物自主性及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等方面分析伍尔夫和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从而揭示出不同时代女性作家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女性文学影响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8.
向丽华 《船山学刊》2007,(2):214-216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文章结合莱辛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小说,透视了她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按照她们年龄的差异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少女形象、中年妇女形象和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对她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当代外国短篇小说《我照顾着杀我丈夫的凶手》一文的剖析,主要探讨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的生存状况,通过母亲的悲剧,折射出女性从受虐、异化到他虐的人格变异。  相似文献   

10.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