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品德形成的主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努力挖掘德育资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利用校园生活进行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发展观要求教师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正本清源,回归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发展能力;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十二、三岁的孩子,是青少年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个性、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有一个赖以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及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倍加关注和科学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好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四个方面的理念,即: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民族性.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学生走向生活,走进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生品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关键,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传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已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8.
教育以德育为先,中职生正处于活跃而丰富多彩的青年过度期,这既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又是他们人格发展的黄金阶段,正确引导他们愉快、健康成长尤其重要.语文教学是最能有效渗透品德教育的载体,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将文学知识与学生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品德教育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情感在中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优化中职学生品德教育就要从以教育爱增强教育亲和力、以积极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无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的问题。教师将生活实例融入高等数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符合教学与生活统一的理论,而且能拓宽思政元素的范围。笔者从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入手,给出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以推进高等数学思政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即为作文之"米",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做作业,接触面窄,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乏味,没啥"米"可供"炊"作文.诚然,生活的多彩、丰富,能使作者文思泉涌,笔下生辉.校园生活看似单调、枯燥,其实不然,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位同学都在参与着或大或小的事件,活动,都在种种"米"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注意的方法不对罢了.那么,怎样注意呢?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适应和溶入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早期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引起了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一个生活在现代化国家的公民,首先应该是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一个人身上的品德教育失败了,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上就等于是“废人”,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和意志是两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要真正落实这两个环节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注重孩子心理分析,启动自我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才能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宋琴 《经营管理者》2009,(21):302-302
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发挥好这一主渠道作用是政治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处于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地位。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理论修养、政治素质、敬业精神、知识结构、表达能力等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注重自身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为人师表”是对每一个当老师的要求,当老师的第一职责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6.
李建明 《科学咨询》2009,(24):51-5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即为作文之“米”,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做作业,接触面窄,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乏味,没啥“米”可供“炊”作文。诚然,生活的多彩、丰富,能使作者文思泉涌,笔下生辉。校园生活看似单调、枯燥,其实不然,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品德的学习和养成过程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全用自然学科的标准来衡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品德教育的范围就有多大,因而,品德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存在于课内而且存在于课外,触角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书本上关于道德和社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积累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品行。《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怎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本文想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教学落实到位不佳,影响学生的成长。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并且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听障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每个听障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寝室生活作为校园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寝室氛围能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和身心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寝室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调查所得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和谐寝室的构成要素即寝室结构、寝室文化、寝室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引进社会工作的有关工作方法,探索和谐寝室的形成规律以及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