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诗歌鉴赏观是王船山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实质上是艺术作品通过读者再创造这一中介实现其自身美学价值的审美活动。对一个文学批评家来说,具备较高的、合乎艺术规律的鉴赏能力,是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文学领域中,一个观点的提出,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往往是从鉴赏活动的真切感受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因为具体的文学作品是产生不同的文学理论的沃土,诗歌的艺术规律及美学特征只能深藏在大量、具体的作品中。脱离了鉴赏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 ,他的情景合一论是其情理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于思辨特色及和谐美感 ,是对中国古典情景关系认识的理论总结。一、情景说的认识基础和情、景    概念内涵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涵盖两个论题和两种类型。两个论题就是从创作发生机制来说是心物交感论 ,从审美表现机制来说是表情方法论。两种类型是指景中情和情中景表现形态 ,并由此而深入到艺术意境论。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心物学说基础上的。如果说他的情理合一论是从心理—伦理关系出发 ,那么其情景合一论则是从心—物(情—境 …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包括“情生诗歌”的情本论、出生入死的情感超越论、以情抗理的情理观和以情役律的情形(形式)观,分别解答了情感与艺术、情感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对美学主体性和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代表着时代的美学潮动和精神脉动,由此而昭示出其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诗论和阿拉伯诗歌理论是世界抒情诗歌理论发展两个重要分支,在诗歌语言形式与修辞分析、诗歌的审美空间的拓展、诗作鉴赏方面都有大量详尽的论述分析.两个同属东方文学的互无影响的诗学体系在诗歌语言形式技巧分析方面表现出的一致的客观态度,诗歌美学方面诗性与科学性追求的差异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5.
生存论哲学标志着对传统哲学的逆反和新的哲学范式的萌动.现代生存论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和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呈现出两条理论轨迹一是从个人主义走向新个体主义;一是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交往.生存论哲学在主体间性问题的理论误区,在于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理想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要走出生存论哲学的理论误区,必须确立人的存在的总体性视野和历史性视野.  相似文献   

6.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7.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8.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肖鹰 《河北学刊》2013,33(4):71-75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主张唯情论(至情论)的文学观。对此,既往学术界的论述失之于简单地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等文献中关于"唯情论"的主张,而没有就其"情"的观念作具体、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三个重要命题,对其"唯情论"文学观的核心思想作了系统阐释,并在"情"、"奇"和"神"三个层面阐述了汤显祖文论观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0.
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予以了有力的消解,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从“活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二是从“至法无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将“有法”与“无法”两个命题在深层次上融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诗歌复古论与明七子诗歌复古论一脉相承.然而,世移时迁,沈德潜对七子诗歌复古论又加以修正和完善.首先,在作诗宗旨方面,重提儒家诗学传统,强调"善"与"真"的统一.其次,在学诗对象方面,提倡唐音,又不废宋调,树立了远比七子宽广的师学方向.最后,在具体作诗方面,把"才"的因素提到新的高度,强调"才"与"学"、"法"的统一.沈德潜继承七子复古理论,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与完善,是明末清初以来诗坛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艺术生产论是21世纪以来文艺学学科取得了较大突破的问题域.艺术本体论、市场论、媒介论是其获得较多成果的几个方面.学者借用消费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新兴理论为唯物主义艺术本体论开辟了新的解释路径,对于市场机制与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关系、媒介生产与艺术活动的关系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化用西方学术界生产理论的深度、把握研究对象特别是大众文艺现象的准确性等方面,学界则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它以直观形态显现对诗美的心灵感应 ,其主要特征是模糊性、多义性与情感性。悟性判断契合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 ,也提供了鉴赏者与读者直观沟通的可能。悟性判断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土壤 ,它与道家的以心悟道、佛家的以心悟禅的思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继承与发扬悟性判断的诗评传统 ,对于发展我国的诗歌鉴赏学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船山诗论中的“读者各以其情自得说”是其诗歌理论中最具现代色彩的理论部分。其中对读者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自得”之情的动态考量以及“入”、“出”自由的辩证分析,不仅使中国传统诗学在明清时期就已具备了现代意义的思想,而且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与接受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说技巧论的形成是明清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叶昼、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以大量的笔墨对小说的艺术技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总结出一整套内容丰富的叙事法则,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等等,成为古代小说技法理论的奠基者。其后,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继之,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虽然这些名目繁多的技巧技法,有的颇显琐碎、重复,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创作实际,但它们的出现,说明小说理论已经由对小说与社会外部联系的研究,转移到对小说内部规律的探讨,理论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小说加以价值判断和评价,而是开始更多的从审美的、技巧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一切进行鉴赏、分析和品评,探索其得失。这是古代小说理论的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不仅仅表现在声律等诗歌的形式上.诗歌的声、韵、调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字音三要素声、韵、调在自身组合中所显现出了音乐特色和感情特色:诗歌是有感的"乐音"规则排列成与感情的律动相谐调的流美的"乐章".文章认为,声律论从对诗歌声与情运动规则的角度,体现了沈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词体独特的音乐体系、哀乐极情的表达方式及娱宾遣兴的功能,使最初的词作与词论呈现出疏离于儒家诗教的倾向。有宋一代,大批文人介入词坛并成为词坛主角,词作与词论逐渐向诗歌靠拢,词论中的诗教浸透也由隐而显,进而对词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宋代词论通过与儒家诗教的融合与互补,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并对元明清词论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其演进历程的复杂性与认知体系的开放性,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学夷的诗体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整合特点。其诗体论的特征是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整合了各执一端的两条诗学路线 ,形成诗学思想的一次超越 ;其诗分三体 ,是在发展论维度上体现了整合文化的意图 ,呈现“大本文层次”的理论色彩 ;许氏以儒家“中和”观整合历代意识形态审美与语言审美两种审美文化 ,表现了鲜明的对“情”、“志”合一、话语与蕴藉统一的美学样态的追求 ,这一文化整合方法论也体现着他的“入神”的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20.
宋元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本质所在的阐述,二是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诗气表现的考察.在上述三方面宋元诗论家都继续拓展、充实与深化了对诗气的论说,是古典诗气论系统的一个重要传扬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