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法律变通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族是一个复杂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反映其民族心理特点的习惯、风俗、传统和宗教,而用民族习俗、传统、宗教干预和裁决犯罪案件,几乎与民族形成的历史同样久远。司法实践证明,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目前仍然沿用自己固有的习俗、传统、宗教来影响甚至决定某些刑事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这种习俗、传统、宗教以不成文的形式形成了“两法”之外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一半以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各民族都很珍视自己的习俗,往往把自己的风俗习惯被理解、被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  相似文献   

3.
鄂温克族是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体的塞外民族,其风俗习惯在宗教风俗、节日、婚姻、经济、交通、饮食等方面,都表现了浓郁的特色。玛鲁神袋是其多神教萨满文化的遗存,火神崇拜是其在母系社会即已形成的自然崇拜,黑灰节原是一种秽天巫术,柳蒿菜曾是其植物崇拜,还骨头婚俗源于远古的近亲婚配,四不像是其“森林之舟”,稷米茶是其没有茶叶的民族茶。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鄂温克风俗也在渐变,表现出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屈赋对古诗风格、情调的继承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由于地域、气侯、风俗、政治、宗教、历史等等原因,而影响其形成特殊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这种民族特性渗透在文学艺术之中,便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民族风格。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从意识方式的方面比较了东西诗歌发展的基础。他认为,东方的意识方式更适宜于诗,而中国则是在东方抒情诗上作出了最突出贡献的国家。这是历史的结论。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在中国,意识方式、审美习惯、文学特征是不是各处相同,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以是否符合"合理化",是否适应和有利于现代化为衡量标准,风俗有良性、中性、不良之分。淮河流域不良风俗的表现有人际关系原子化严重而凝聚力不足、虚妄较多而开明务实不足、消费畸形而投资积累不足等。战乱灾荒频仍、近代工商业薄弱、政府不当作为是其形成原因。以产城一体推动工业化、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有利于破除这些不良风俗。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在我国北方民族中诞生的原生性宗教,它对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现象都有极大的影响,研究北方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挖掘其历史底蕴需要从古老的萨满教着手,它是贯穿北方民族发展的一根长线。研究和发展萨满教对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在黑龙江两岸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他们语言不同,风俗各异,发展水平不一,在母亲河的怀抱里繁衍、发展,创造着自己的文明,谱写着自己的历史篇章。这些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其发展一直受到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史也是与内地不断联系、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聚居在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西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关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行,即: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整合和变革速度;民族文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节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的节日风俗,大都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时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含十分深厚。其中的农耕节俗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节俗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陇东腊八节俗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农耕节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在挖掘其与先周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探究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越人的族群分布与越人的民族个性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人形成了以今江南地区的浙赣、闽粤、两广等地为主的族群分布,不同族群在各自地域内,因为发展的限制也形成了各自的个性。东越与汉朝接触较多,最终依附于汉朝,并且迁往内地;闽越则表现出民族的原始状态,向北和向西分别进攻东越和南越。越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风俗由于共同的生存追求,也是共性多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晏波 《兰州学刊》2010,(3):207-210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廓清陇右端午旋鼓风俗的现状及其时空发展的特征,并探讨其起源。该地区端午旋鼓风俗是特定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而环境变迁与社会变化影响着旋鼓风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4,(3):F0002-F0002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精华且维系、引导和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在经历过战乱与亡国之痛后,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含英咀华,进行批判总结,归宗即在"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统绪"。他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传承践履而  相似文献   

13.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风俗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征以前,党主要是从理论上、在纲领中对民族风俗政策进行相关论述.长征时期,在与广大少数民族的接触中,党高度重视民族风俗政策在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并展开了大量积极的工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党的民族风俗政策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个民族,大体可分为肃慎系、■貊系和东胡系等诸民族。每一族系的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各自的生产、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俗文化。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①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民俗。东北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殊风俗。在特殊的风俗中,也都有着它们的共俗。如"贵壮贱老"、"崇尚骑射技能"、"骑射精神"等等。受相近的地缘环境制约,东北绝大多数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曾从事过狩猎的经济活动。就肃慎氏来说…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新闻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有鲜明的共性外,还有其浓郁的个性特征;这共性无疑就是坚定不移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政策,而个性则是各民族的地方、自然、历史、心理、风俗和宗教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新闻的个性特征显得非常突出,而以往我们在民族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在竭力表现共性外,还没有很好地挖掘、掌握和发扬好其个性特征,其结果使民族地区的新闻宣传报道,无的放矢,缺乏生机,表现出浮浅和表面化的程序,有时还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因而失去了新闻媒介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应…  相似文献   

19.
回族历经悠久的社会历史发展 ,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体验 ,形成了其强烈的民族心理体验。但历史表明 ,回族往往民族情感强烈有余而科学理性稍有不足。文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入手 ,探讨存在这种失衡的内外诸因。并指出 :在新时期 ,须不断调适民族情感 ,提升科学理性 ,力求形成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李坚 《学术探索》2014,(1):98-10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