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劲松 《日本学刊》2005,(1):125-13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论"著述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论的繁荣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二战失败和成为经济大国等重要历史阶段,日本人论的内容随之在"肯定日本文化特性"和"否定日本文化特性"之间摇摆,其演变反映出日本知识界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认识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屏 《日本学刊》2003,7(2):33-47
在两千年的中日关系发展史中 ,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三次大的变迁 ,目前 ,正处于第四次大变迁的初始阶段。这种变迁以日本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外部国际秩序的调整与重建为其实现前提 ,以“实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为其价值取向。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史 ,其发展规律为 :每当中国处于鼎盛之时 ,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认同中国的方向发展 ;每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 ,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蔑视中国的方向发展 ,显示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日本目前流行着一种鼠目寸光的“日本优秀论”。日本在战后实现了贸易立国的目标后,未能及时调整战略,至今仍打着“日本优秀论”的招牌。日本式经营方式果真能顺利实行吗?从日本体系的总体来看,现在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该是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全面反思传统体系的时候了。一、就业方式当经济面临萧条时,美国的企业往往是采用暂时解雇职工的方法,这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如果以此来比较体系就显得失当了。美国不存在非正式职工、季节工、临时工等差别,而日本不仅存在差别,而且在经济萧条时,这些工人往往会首先成为解雇的对象。同时,由于他们不是公司正式职工,故在解雇时也无须事先通知他们。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感和内聚心理,是日本民族的显著特性之一,是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它在日本的现化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的确,日本人的群体意识是日本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今,仍作为一种民族特性和  相似文献   

5.
当美国人无比自傲地看待海湾战争的胜利时,日本人却称它为一场愚蠢的战争。日本与美国之间正产生一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深刻的分歧。这两个最富有的国家之间再也不存在从前那种经济和地缘政治关系了。美国对日贸易逆差虽有所减少但数额仍惊人。从未有这样多的美国人认为,日本的贸易活动在国内是限制性的,在国外则是掠夺性的。日本人却认为,美国应该把经济整顿好,而不是指挥日本人做这做那。美国人对下次危机能否依靠日本人表示怀疑。虽然今年4月布什总统和海部首相在加州会谈气氛融洽,但两国之间的分歧必将造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米山俊直在日本《社会学研究》丛书之四《社会心理·舆论宣传》一书中,写了一章《日本人的国民性》,专门谈到了日本人在其国民性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或国民文化,在日本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各界人士都热衷于谈论此道,甚至于在人们日常谈话中,象“因为是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就会怎样怎样……”这一类说法很多,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研究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不光有日本学者的研究专著,也有大量的外国人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书籍出版。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有关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观点和论述,几乎每天在报纸、杂志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观察日本人的心理、行动的类型、社会意识,到日本语言、社会结构、伦理、风俗、价值体系、世界观、美学观等等,无所不包。并且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加快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在日本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八十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海外投资立国论”、“转向成熟债权国论”、“对外直接投资转換期论”等,就是这一变化在理论上的种种反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就战后门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漂亮也是生产力。日本漫画家有个奇特观念:"日本人必须比敌人长得漂亮。"在日本动漫中,日本人永远具有一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眼睛尺寸大到与脸不成比例,甚至大得有点残疾。日本人认为这样叫漂亮。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政治家的缺憾虽说日本人如今处于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但对本国乃至世界十年、二十年以后令人难以捉摸的时代感到不安(汇率变动、产业空心化、军事平衡等),同时也对缺乏富裕实感而表示不满。在我看来,日本人的弱点在政治战略方面,而不在经济方面。与对付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区等经济问题相比,日本人对付政治战略性问题要困难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政治家没有发挥与其国力相称的作用。在二战以后的日本政治家中,很难找出象丘吉尔、戴高乐、肯尼迪、施密特和撒切尔夫人那样具有世界领导人品格和领导能力的人物。日本政治家的素质远远比不上海外经验丰富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实业家。  相似文献   

10.
樊勇明 《日本学刊》2003,(1):113-129
“哭穷”。“衰败论”、“转型论”和“哭穷论”各执一词 ,孰是孰非一时难下定论。但这三种观点中都不排斥“调整”一词。日本经济需要调整 ,也确实在进行调整。调整正在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由此可以认为 ,应该认真地看一下日本经济在调整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整及调整出了什么结果。弄清了这三个问题之后 ,方可对日本经济的走向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一、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经济体制”曾是昔日日本经济辉煌的体制保障 ,同时也是当今日本经济不景气的体制根源。“政府主导型不完全竞争经济体制”主…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世朱子学者林罗山在反对朱熹"理气论"的同时,一方面汲取朱熹的"排佛反释"思想来打击当世之佛教势力,另一方面又借用朱熹的"理"论来构建日本近世新神道"理当心地神道".分析林罗山的这一思想过程与学术取向,不仅有助于对"日本朱子学派"学术性格的把握,而且林家朱子学以"实用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来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学术界理解和认识日本吸收与消化异域文化的理论装置和思维模式,亦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头山满是近代日本右翼的知名人物,是日本亚洲主义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着重从思想层面对头山满的亚洲主义进行探讨,特别是将其思想转变置于影响当时日本国家方向的主流思潮中加以考察,力争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物形象。头山早期参与自由民权运动,在以其为主导的玄洋社活动过程中,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完成了由民权向国权的立场转变。甲午战争后,他倡导以亚洲复兴和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兴亚论"。但支撑其"兴亚论"的思想基础却是他提出的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天皇道"。本文深层次剖析了头山满的思想与行动,探寻到其亚洲主义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认清其具有重大缺陷的同时也要看到他思想行动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受左翼和平主义和右翼军国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影响,日本人的东北"认识"也分为左翼和平友好的东北"认识"和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这两种相悖的东北"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从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一时期,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占主流地位,表现为侵略东北制造各种理论依据,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发动侵略战争;而战后则是和平友好的东北"认识"占主流地位,表现为史学界对日本统治东北史的研究较为客观;未来日本人的东北"认识"在一段时期内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可能会占据上风,但从历史经验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来看,持和平友好东北"认识"的日本人一定会压倒右翼极端的情结,保持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经济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纵观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可以这么说,不懈地用新技术改造企业设备,是经济得以始终保持较顺利地发展并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冲击”的关键。 1949年12月当日本经济从统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就设立了“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所谓“产业合理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17世纪初,日本由于南蛮贸易、朱印船贸易的大规模开展与国内禁教的移民压力,开始尝试向海外移民,主要目的地就是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日本人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许多被称为"日本町"的聚居地。这些自治与半自治的移民点主要集中在越南、柬埔寨、暹罗与吕宋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它们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与日本的友好交往,一方面充当了朱印船贸易的贸易中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日本町的发展,日本人开始卷入东南亚的政治斗争与贸易竞争,日本町受到当地政府与西方殖民者的日益重视并直接采取手段限制,其政治、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由于日本国内外交政策转向,锁国政策彻底摧毁了日本町的经济基础与补充通道,日本町最终在17世纪中叶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6.
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日本人意识"或是"日本人情结"以及西洋先进的观念,是在江户中期即18世纪以后逐渐形成并日益凸现出来的.形成这一认识或意识, 自然有诸多缘由,但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洋人的到来以及从西洋输入的新知识,尤其是描述整个世界的相关地理知识,无疑是酿成日本人对外界和自身新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它与后来明治时期形成的"脱亚入欧"的社会思潮也有相当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8):104-107
甲午战争后,在朝鲜出现了日俄争夺的局面,相继发生了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等重大事件。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对朝鲜的认识,并为日本"改革"朝鲜积极地出谋划策。乙未事变发生后,其极力为日本在事件中的罪行进行辩解,并劝说日本贷款给朝鲜,希望以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朝鲜的目的。俄馆播迁的发生则使俄国在朝势力进一步膨胀,面对这种形势其主张由此前日本单独"改革"朝鲜转变为可以同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并暗示日本不会放弃既定的朝鲜政略。此后,为达到缓和日朝关系、增强日本在朝影响力的目的,其又提出了向朝鲜移居日本人的"移民论"。这一时期,福泽谕吉的朝鲜观几乎自觉地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对朝鲜表现出极端的蔑视。  相似文献   

19.
(一) 在日本,家庭问题已严重到总理大臣必须表示关注,政府也要适当过问的程度。中曾根首相做施政方针演说时曾慨叹过:在一片经济繁荣声中,日本人和日本的家庭,常常有一种“孤立威和不安威”。他认为,“充实家庭的基础作用”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济企划厅每年编印一本《国民生活白皮书》。共1983年版,打破以炫耀生活水平为主的惯例,着重  相似文献   

20.
一门关于灾害共生实践的学问——日本灾害社会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60余年里,日本关于灾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灾害社会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它以集合行动论、社会信息论、组织论和地域社会论为基本视角,通过"脆弱性"和"复元·恢复力"的发现,实现了由"天灾论"到"人祸论",再到"灾害共生论"的飞跃;在研究实践方面,它在灾时的生命和心理、灾后的生活重建和地域复兴等领域蓄积了丰硕成果,近年又把研究范围推进到防灾福利社区和公民社会建设、灾害应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男女共同参与问题、受灾地调查研究方法等领域;在研究取向方面,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人类遭遇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渐成常态的今天,日本灾害社会学的启示意义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