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学、新人学而进入和合学的探讨,认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首要价值,是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尝试。作者指出,宋明新儒学的缺陷是把此在所以然与彼在所以然混淆起来。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新儒学讲,而有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之分。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以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怀,以融摄西方文化之新,而归宗为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家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重立儒家理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为标的,体现出对于文化危机的反思,意义世界的追求,终极关怀的寻觅。但在当前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都有成为旧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层面剖析与重建途径─—论杜维明先生的儒学观柴文华,李秀云当代人类意识的流向呈现出世界性和民族性平行或交叉演进的态势。杜维明先生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懦学进行了现代解释学的意义转换,使他成为颇负声望的新儒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蒋国保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3):79-88+183-193
以王艮为旗帜的泰州学派,学术上根本的抱负,就是致力于儒学民间化。泰州学派的儒学民间化,是打着阳明学旗号对传统儒学进行变革。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思想纲领的儒学民间化、儒学世俗化之变革儒学的运动,是在儒学史第一次试图将儒学由“士学”变成“民学”的真正的实践运动。现今推行儒学当代转化,最有必要从泰州学派那里汲取的启迪就是:当代的儒学变革(儒学现代转化),不能循其他路数进行,只能循“化士学为民学”的路数进行。为了以这一路数推行儒学现代转化(儒学现代化),当代儒学从业者(儒学现代化的担当者)须通过“三个转变”以落实“三个改变”。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经历着冲突和裂变 ,其中 ,有两种于 9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文化思潮特别引人注目 ,这就是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本期我们特邀了我国著名的新儒学研究专家郭齐勇先生、郑家栋先生、颜炳罡先生、李翔海先生和姚才刚博士、王国有博士 ,对我国近年来新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反思。他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当代新儒学加以定位 ,给予前瞻 ,在新儒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及问题意识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 ,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有的学者认为 ,现代新儒学光大了中国人文精神 ,对世界现代病提出了中国人的批评反省 ,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另有学者则认为新儒学没有真正找到重新切入已经大大改变了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途径 ,儒学只能够作为“游魂”走入新世纪 ;还有的学者从抽象的文化观念、脆弱的理论前提、虚假的问题意识、消极的实践意义几个方面探讨新儒学的缺陷。这些争论很难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儒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儒学之性质 ,现代解家众说纷纭。或谓属于政治哲学 ,或谓属于管理哲学 ,或谓属于人生哲学 ,或谓属于道德哲学 ,或谓属于心学 ,或谓属于理学 ,不一而足 ,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儒学在孔子那里只是率性循理、老老实实的生活 ,只是克己复礼、改过自新的实践工夫。孔子所谓“学” ,与今人所谓“学”大异其趣。说他的学问是哲学、知识、技能、艺术或其他任何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都不对 ,但他的学问里面又确实包含这些学术的因素。深入探讨儒学的性质 ,对于反省现代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根友 《求是学刊》2006,33(6):26-29
“经世致用”是儒家学术的基本精神品格,凭借着这一精神品格,儒学自其创立之日起,在两千多年曲折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排拒佛老的出世与遁世思想,代有儒家宗师崛起,形成了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革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等不同形态,体现了儒学与世偕行,  相似文献   

8.
1958年元旦,生活于海外的四位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在香港《民主评论》上,联合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出路乃至人类前途的根本看法。可以说它代表当代新儒家共同的愿望、理想、情调和心境,在当代儒学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读来,仍值得我们深思、玩味。一、“同情”和“敬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当代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严峻挑战的一种回应。它的渊源,在我们看来,可以上溯到康有为的儒学改造运动。康有为试图借资产阶级之尸,还儒学之魂,大胆地将封建圣人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的教主。实质上,他努力想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儒教之国。故当时他有“孔教之路德”之称。但他的儒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第二代新儒家思想主旨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以“道德理性”为理论基石的新儒学进行了较深入的评析。文章认为,现代新儒学以儒家特有的“悲怆”心态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并从“仁”出发来归纳人性,以个性的差别否定阶级利益的对立,否定“唯物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因为新儒家把道德意识客观化为“绝对理性”,企图以不变的原则去规范万变的世界,因此他们的理论必然流于荒谬。  相似文献   

10.
一、确定我们自身的存在 儒学在先秦、宋明和现代的发展乃是针对不同的问 题、境遇而展开的。先秦儒家所面临的是由于社会大变 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 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德实 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宋明儒家所面临 的是佛老泛滥,儒学衰微的局面,理学诸大师通过对佛 老的吸收和扬弃,重建孔孟道统,将儒学推进到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则是西风东渐,传统 的价值系统不断解体的局面。面对一味“菲薄固有”、自 贼自戕和民族自尊、自信的丧失,以及所谓“文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以道德为主要关注点的文化传统如何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与那种认为儒家应局限于道德教育的观点相反,文章认为儒家必须发展出一种参与性的政治,其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参与是个人道德培养的必要手段;二是政治的独立性要求客观的制度结构而不仅仅是道德教化;三是我们人性中的缺陷只有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才能克服.  相似文献   

12.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1,27(6):75-80
作为遗民子弟,清初学者王源早年受父亲和师友的影响,推崇忠孝,尊王而斥程朱;在结识李塨、颜元后,治学开始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束缚,从制度层面探讨治国经世的方略。然而终其一生,困顿潦倒,所学无用武之地。其学术思想反映了清初经世致用学试图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趋势,而未见其用的学术命运则凸显了颜李学术在清初学术重建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景海峰 《求是学刊》2002,29(1):32-36
在当代的著名学者中 ,傅伟勋是新儒家最为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他对当代新儒学所面临困境的一系列分析和论说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傅伟勋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 ,对他批评新儒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 ,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提示了这些批判的独创性价值和超越性意义 ,从而使学界能在更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这些争辩性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求是学刊》2004,31(4):98-105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们的一些批评指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缺点与失误 ,往往不无道理 ,但相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功绩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 1 )以白话取代文言 ,完成了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2 )揭开了中国“人的文学”的新篇章 ;( 3 )彻底扫荡了“鸳鸯蝴蝶派” ;( 4 )取法欧美文学的经验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首次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未来学术的发展将发挥何种作用?要展望这个前瞻性问题,需要对过往的研究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本文特别择取20世纪以来宋代理学政治思想的研究范例,探讨其理论方法论特征。萧公权受现代政治学观点影响,采取脉络主义的历史方法,在理学—功利相对抗的叙述模式下把理学视为缺乏实际效用的保守政治思想;侯外庐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架构,揭示了理学为封建社会秩序论证的历史本质;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强调历史脉络主义的进路,透过政治文化的视角重现了宋代儒学内圣外王而归于秩序重建的时代诉求。结合另外两个案例(墨子刻和包弼德),本文特别围绕余英时著作引发的学术讨论,探讨其中历史还原与解释在思想史研究中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的紧张性具有积极的、创新的可能空间。这种紧张性体现出政治思想史家的价值关怀(道)与研究方法(术)的复杂关系,也为激活该研究领域的生命力提供了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6.
黄忠廉 《阅江学刊》2012,4(4):95-100
典籍用古语写成,外译时可能经过原语的古文今译和外语的今文古译的语内转换过程,古原语、现代原语、现代译语和古译语四要素与典籍外译的阶段可演绎出:原古→译古直接转换机制和原古→译现直接转换机制;原古→原现→译现→译古间接转换机制和原古→原现→译现间接转换机制,并随译者古今双语的掌握程度和原文的难度而单独或联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玲 《学术交流》2005,(2):120-1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传统的财务管理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而其首要问题是必须树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最终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浅析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明确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弄清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本文在回顾了我国"三农"政策变迁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阐述,明确了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魁 《阅江学刊》2011,3(5):37-42
由于高科技、全球化以及反思性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在西方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现代大学制度,自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国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改造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制度的"自主发展",以便实现中国大学制度从他组织进入自组织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no research evidence conce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modern and postmodern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the present study surveyed 1,008 Chinese adult citizens in Hong Kong, 2000.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 that citizens’ perceptions of modern (postmoder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modern (postmodern) value orientations. These effects may reflect people’s conformity to perceived societal norms about modern or postmodern conditions. Meanwhile, they reveal that there were weak effects of modern (postmodern) value orientations on perceptions of modern (postmoder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