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备荒盐义仓的建设,以及灾中和灾后的救荒工作,为江淮地区荒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徽商参与明清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呈现出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不平衡发展的特点。而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与徽商供给江淮地区荒政公共产品中"利他主义"之面纱下的"利己主义"驱动有关。徽商不吝赀财地向江淮地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荒政公共产品,一方面有利于屡遭灾荒袭击的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进入官绅阶层、实现在侨寓地的土著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清时代江西的市镇,此前学界对四大名镇(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和吴城镇)的研究颇多,但对于省内其他市镇之探讨则相对少见。本文聚焦的佚名抄本,主要反映了徽商在皖赣交界处石门镇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鄱阳县石门镇与徽州府婺源县的土布贸易及相关纠纷,乾嘉时代江西北部和东北部一带的低潮银问题,以及在当地围绕着兴建徽州会馆而引发的诉讼,等等。因有关石门镇的史料相当罕见,此一文书抄本为我们展示了徽商在侨寓地贸易的诸多侧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侨乐村,建址于安徽宣城慈溪,于1935年6月15日开幕,是国民政府为救济失业归国华侨而成立的大型华侨垦殖农场,也是民国时期政府对归国难侨救济的新尝试。作为近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归国难侨首次国家层面的救济,侨乐村的设立意义重大。政府首创的国家农垦模式及其对归侨的管理制度,在当时农本经济为主的中国做到了"地尽其利,人尽其才",为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和之后的人民政府处理类似的华侨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救侨思路。  相似文献   

4.
澳门文学的基本格局中,侨寓文学因素一度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澳门文学的独特传统。离岸文学现象则说明澳门文学曾有侨寓外地的传统。澳门文学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1984年,这一概念形成以后,对澳门文学的文化格局建构起到了有效的唤起作用。澳门文学概念的讨论与学术辩证,也突出显示了澳门文学文化格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徽商在明清时期活动异常活跃 ,地处徽州以南的福建也因丰富的商品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吸引徽商往来贸易。徽商在福建所从事的行业众多 ,其中在明代中期 ,徽州海寇商人还积极与福建海寇商人联手发展武装海上贸易 ,可以说徽州海商的成功得益于福建海商的大力支持。徽商在福建的频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指出,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基于生存权而享有的重要宪法权利,它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对处于生存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保障。物质帮助权的最终实现取决于是否具有完善的救济途径,我国目前公民物质帮助权的救济存在一定问题,应当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对物质帮助权的救济途径进行完善,推动公民物质帮助权的保障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番禺作为广州的古称,通过考古和文献的二重考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的省称,它的出现,证实了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蕃商侨寓于今天的广州,使广州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海上丝路起点。   相似文献   

8.
在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 ,士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士人的流动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吴时期侨寓江东的中土人士对江东地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侨寓之士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 ,仕宦显赫者或创立典制、或致力教化 ;隐居不仕者则潜心治学 ,收徒传道 ;他们在经、史、子及文学艺术各领域都留下了足可称道的著述与创作 ;他们还沟通了江东与荆襄、中土等地的学术文化交流 ,拓展了本土学人的视野 ,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准。这为此后江东地域学术文化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936—1937年,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旱灾初期,政府与民众普遍表现出漠视态度,救济情况不容乐观。此时,省外川人开始大规模地参与川灾救济,一定程度改变了之前的救济状况。省外川人建立了一大批川灾救济组织,积极进行宣传与筹款,扮演极为重要的救济角色。此外,省外川人周旋于刘湘、蒋介石之间,既帮助川省府获得中央经济上的支持,又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央牵制川省的帮手,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10.
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传统和特点,这为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至明清时期,徽商及其子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受社会关注的时代文化群体。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的贡献甚大,在引领文学风气的转趋、丰富文学创作的题材,以及推动文学创作的传播等方面均有建树。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恰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和挑战面前,镇江市润州区侨办针对国家、省、市扩大内需的扶持政策,积极协调政府、民发委及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扶持,做好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帮助侨企树立发展信心,采取积极措施,用好用足现有的政策,"危"中寻"机"求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开拓市场等手段,增强了应变抗险的能力,全区侨企无一家关停。  相似文献   

12.
以人格特质理论的词汇学假设作为方法学基础,以心理学视角对明清徽商的人格结构进行量化的研究,以期得到徽商的人格结构特征。编制《徽商人物传》阅读材料,采用词汇表作为检测工具,由16名徽商研究方向的专家老师评定产生45个得分较高的形容词构成"徽商人格检测表"。然后要求400名被试阅读《徽商人物传》,并在"徽商人格检测表"上打分,对徽商人格进行评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徽商的人格结构,并分析其特征。徽商的人格结构由5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分别是聪慧积极、谦逊坚毅、诚信义礼、稳重负责和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南通市首家社区侨台之家在新城桥街道易家桥新村南区社区成立。 社区侨台之家将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侨台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侨台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自20年代初远离乡土的鲁迅在“思乡的蛊惑”下情不自禁地完成《朝花夕拾》,乡土散文就犹如春日里遍地勃生的新笋竞相出土,日渐茁壮,终于形成现代散文天地间蔚为壮观的青青林海。一大批侨寓他乡的文学家纷纷濡墨,推出难以胜数的乡土散文佳作,为现代散文创作注入一股永远新鲜、永远坚韧的生命活力,为沉郁悲凉的乡土文学拓展出一片更为广阔多彩的艺术世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洋华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十分关注海外华侨尤其是南洋华侨的教育,制定了40部侨教法规,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和协会组织,并通过训练侨校师资,提高教师水平,统一教材与课程编排,统一授课语言,推行侨教视导制度,狠抓侨教管理和扩大宣传、奖励先进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南洋侨教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华侨教育系统,学校和学生数量也逐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藏书业颇为发达,而其内在动力即是徽商的勃兴。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商与明清徽州藏书业之间的关系:徽商对徽州藏书业的影响;徽商影响之下徽州藏书业的特点;藏书业对徽商的影响。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徽州藏书业发达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商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市镇工人失业是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传统救济方式不同 ,国民政府开始注重法律对失业者的保护和救济 ,“以教代养”这种积极救济方式逐渐代替传统制度下单纯的、临时性的救济政策。失业救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 ,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丰富了民国社会救济内容 ,促进了社会救济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徽商是一支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力量,其资产之盛、足迹之广、声势之大恐怕只有晋商堪与匹敌。徽商遍布天下,以致世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在这里,我们发掘徽商的经济伦理,旨在探讨徽商经营发迹的内在的非经济因素。这对今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们,会有某些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悭吝、好色和好讼为特征的徽商形象之形成,既有乡土背景的烙印,又有整个社会心理波动的痕迹。在一种遭受普遍歧视的社会压力下,徽商不得不殚思竭虑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这使得徽商资本中的很大一部分,均花在追求士大夫生活方式和“乐善好施”的糜费上,这一方面提高了徽商的整体素质,但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讯息频道     
2002年12月17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修订后的《实施办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了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内容和力度,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对在新世纪更好地开展侨务工作,更好地依法护侨、凝聚侨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侨务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