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为无产阶级指明彻底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在一生中曾作了不倦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历史进程理论。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马克思历史进程学说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够完整的。如,当谈到人类历史进程的时候,只是限于对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替作出描述,对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进行说明,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另一些理论内容。近些年来,特别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学说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理论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分期有几种互不矛盾但又互相联系的学说。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的视角,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历史时期分成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工业时代。从生产关系的两重结构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分成了五大形态和三大形态,从人们对于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的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中,社会历史演进的次序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形态。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的生产关系横向结构中,概括人类社会历史,又可分成自然经济形态、商…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波普尔把批判理性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系统地提出了非决定论历史观。他认为,没有历史规律。只有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历史理论先于历史事实,历史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知识的增长强烈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知识的增长不可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也无法预言,社会的进化不具有必然性;对社会建构的改造,必须拒绝历史决定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方法,抛弃整体主义的乌托邦蓝图。代之以他的社会学技术方法,实行逐步的社会工程。本文就波普尔历史观的这些基本点,简要批判于下。一波普尔把“科学的探照灯理论”推演到社  相似文献   

5.
逻辑史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所有各种关于逻辑的学说理论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恩格斯曾说:“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我们这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也是如此)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正如其他的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在历史上所有各种逻辑理论、学说,就是各个时代中重要理论思维之一,它们无论是属于研究人的思维规律和形式的理论,或是关于解决某些逻辑问题的学说,大都是由整个人类认识的实践历史所准备的。人类是在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理念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把国家自身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由家庭、市民社会而后形成为国家。在其国家理论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的解释方面,虽然有某些卓越的“暗示”,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故也就未能说明社会历史和各种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象,原因在于他以绝对精神和逻辑观念为不变原则来说明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1913年的欧洲,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大变 动的前夕,列宁在这时写下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 运》。他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 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 的世界历史作用。自马克思阐述这个学说以后,全世界 的事态发展是不是已经证实了这个学说呢?”(《列宁选 集》第2卷第305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列宁正是从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学说的历 史命运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必然性 ,不少社会历史理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社会规律是否是预成规律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以往的一些社会历史理论中都内涵着预成规律的思想。而唯物史观则坚持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的观点 ,从而否定了社会规律是外在于和先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规律的思想。文中还分析了几种将唯物史观的社会规律理解为预成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性的基点是他的主体本体的价值方法论,个人、劳动(实践)、社会、历史的“四位一体”学说,说明了批判现实社会历史的可能性;而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证方法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性的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是研究不发达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立及其原因,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历史环境为社会发展的三个决定性要素。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指认和理论思考在阿尔都塞看来普遍缺乏科学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进程作出正确的历史界划。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阿尔都塞首次提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个由“意识形态”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转变,此一转变发生于1845年,标示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循此脉络,他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作出了详细的历史分期。阿尔都塞的观点较为准确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为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解答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课题的创新之作.它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著作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一些缺憾和历史局限性.对其进行理论剖析,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理论发萌于他的《博士论文》,在这里他力图通过哲学史的研究寻找哲学理论和历史进程相结合的途径,并由此建构了主体性历史发展的观念。尽管它还是唯心主义的,但深入的分析表明,根据社会实践来判定哲学的社会价值始终是马克思创造性思维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并不是建立在纯逻辑思辩的基础上,他更注重探寻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运行机制,通过对现代化的丰富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总结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把现代化研究推上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与生产:范式批判》一书中,马尔库什认为在诠释主体间性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出了一种超个人的主体理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理论,并以生产范式重新诠释了主体间性概念,他把主体间性设定为一种外部的社会客观性。马克思以生产范式诠释主体间性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首次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得到说明,并且为人类掌控自己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儿童发展领域中结合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在不断增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这一研究做出了重要基础性贡献,他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了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规律,注重环境在促进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199。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成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目前,我国对维果斯基学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心理学阐述、借鉴和比较,但有关其理论对儿童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就以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立论视角,尝试阐释儿童文化及其现代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月五日,是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生的一百四十二周年。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革命的一生。他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卓越贡献之—,在于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与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一次给无产阶级指出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握时代发展新变化,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共同富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系统把握共同富裕历史进程的规律和特点十分必要。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及时空演进方法,从时间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理论的演变规律,从空间角度探寻共同富裕实践的演变特征。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和发展范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史、现代化和人类文明交往是新时期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三大创新成果和理论视野.对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汇合处的中东来讲,从整体化的视角透视其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其现代历史进程的变革和进步,从文明交往的视角探寻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中东复杂多样特性的文明区域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