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莲花山"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名声大震,海内外慕名前来观光者越来越多。到底是因为三国时孙权曾在这建都城、周瑜在此督练水军,这历史古迹勾起人们怀古之情呢,还是因为莲花山真有旖旎的自然风光?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它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还有独具特色的元极康福旅游在这里兴起。蕴含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荆楚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莲花山就位于古城鄂州南郊。从武黄高速公路驱车入鄂州,沿滨湖大道,过莲花桥,直至山门。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诗言志”与陆机倡导的“诗缘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艺观。“志”与“情”,“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而且需要统一在诗歌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李贺神鬼诗的“立志”到“破志”的演变过程,反映诗歌“神鬼情”独特魅力,论述诗人诗歌世界中“情”与“志”区别干以往传统中国诗歌“言志”和“缘情”的美学特征,提出神鬼诗的非传统诗歌意义的“情”“志”说。  相似文献   

4.
以狄金森的第275首诗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诗歌的"偏离"着手,对诗歌在音韵、排版布局、词汇方面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功能文体分析,揭示出诗歌固有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挖掘出隐含在诗歌深层结构里的主题思想,即该诗通过向伴侣诉说委屈之情,来表达作者对神圣忠贞爱情的渴望与向往,抒发了作者对伴侣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其文体分析方法对文学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海作为"前七子"之一,在当时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其诗歌作为时代和作者个体的重要资料,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康海诗歌的情感取向是多面的,主要有关中情结的流露,有儒家情怀的抒写,有老庄思想的宣泄,有日常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诗歌内容正是康海自身生活、情感和性格的真实体现.因情命思、缘感而发、比物陈兴的风格正是康海诗歌创作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6.
对韩愈诗歌,历来多有评述。本文从韩愈诗歌的抒情性角度分四方面加以分析,并寻本求源,说明其抒情性来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来源于他明确的理论追求,来源于他对历代“缘情”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缘情绮靡"是陆机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历来评价最为歧异的诗学范畴。如果从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考查,"缘情"指诗歌的发生过程,"绮靡"是诗歌的审美特征;在理论内涵上,"缘情"是情、志、理的统一,"绮靡"是文辞、音韵、情感的统一。不仅"缘情"说深受佛教"格义"的影响,而且"绮靡"说也烙有佛典文风以及梵呗经音的深刻印记。"缘情绮靡",既植根于魏晋诗学,包涵着对缘诸生命冲动之情的肯定,也凸显了诗歌风格华美,音调圆润,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深化,且深刻影响了南朝诗学。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有“言志”与“缘情”二说。李德懋针对李朝文坛只标谤“理”而否定“情”的倾向,通过阐析诗歌创作的情感(真情、怨愤之情)心态、流程、特性以及诗歌的创作、欣赏规律,揭示出了情感(融“理”)的真诚发露能够成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所在,纠正了当时偏向的情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诗以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人们评论他的诗,历来也多从写景艺术人手。《诗经》以来,诗歌中的景物,大多数是作为“起兴”的作用,景与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直到汉代,仍然保留这样的格局。陶潜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景与情的关系融化了。但是,魏晋六朝人在写景之外,往往再直接出面提出这篇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怀,语言未免直露。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诗论确定了以诗为史、以诗为教、以诗言志(情)三重功能指向,汉代偏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和知识性价值,忽略个体情感价值和主体精神;魏晋诗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又多有变创发展,以诗为教的诗学功能得以弱化,代之以诗言志(情)的提升,并促进诗歌知识性价值与抒情性价值的融合。在创作领域也将《诗经》由政教经典作为文学范本加以借鉴吸收,使《诗经》比兴手法得到丰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诗歌创作以熙宁罢相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诗作中有不少充满禅理、禅意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王安石表达了各种复杂情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脱略尘世的心境,文章从三个不同的感悟角度深入考察了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词境引向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张先词的创作视野面向人生、面向社会,抒写自我生活场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提升词的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冰壶集》词如其人,冰清通透,是李亮伟先生前半生游历、述怀、追忆、观物的集成之作,题材内容不拘一格。其性喜游历,所作山水词,融词人的意趣、情怀与澹荡于胜景中,韵致清远。所为乡情、爱情等感怀词,则体现了词人的至真情性。咏物诸作,又常常用真诚易感的心去感悟和体察生活,于细微处见机趣,借物象发抒怀抱。咏史数阕,则以学养为基石,词史结合,古今互鉴,旷达的精神内核常以或雄健或疏淡的词风出之。  相似文献   

14.
冯至40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探索.他认为,"诗能解释自然",并有自身"公开的秘密";诗应该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展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创作中他坚持"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山花雪月的描写,借助大自然的丰富景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独特的自然观审视社会和历史,体现了诗人的英雄情怀,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17.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陆游的巴渝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中年入巴蜀,任夔州通判,后离川经夔,在巴渝地区创作了二十一首怀古诗,或抒失意之感,或发爱国之情,或盼壮志得酬,或借史针砭现实,虽然处于人生低落时期,仍不忘抗金复国之志,始终蕴藏着一颗爱国之心,这也正是其中年诗风转变的发轫。  相似文献   

19.
《诗经》六首“有义无辞”之作实为“有声无辞”之作,束皙为其所作的《补亡诗》在句式和语言上都更趋近《诗经.小雅》的特色。束皙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诗中,诗作看似拟古,实为写今,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诗作中蕴涵的贴近百姓的深切感情与其赋作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体现出作者浓厚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才气横溢、感情丰富的诗人.在他的身后,留下了近30首旧体诗词.从创作时间和内容来审视,可以将这些诗作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表达诗人"士的阶级"没落的身世喟叹,探索真理和追求理想的感物吟志,对千夫所指丑类的讽谕挞伐,身陷敌方囹圄的坦荡胸怀和复杂情感.瞿秋白的旧体诗词,以细腻而复杂的情愫、悒郁而委婉的格调、绚丽而严谨的辞章为世人所称道,给人以"无一不佳"、"并世无两"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