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文汉 《日本学刊》2002,(5):119-131
日本古代文学具有以本民族为主体 ,以固有的文学观、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 ,积极吸收外来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思想和技巧 ,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古代和文学的主旨是抒情状物、悦己娱人 ,而汉文学则受中国文学观影响 ,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审美取向方面 ,形成了主情、文静、含蓄、恬淡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一  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古代文学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  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思考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文学史”给我们的知识的匮乏——这就是说,“文学史”范畴乃至“文学”的范畴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替我们揭开许多深藏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之谜”的。其实,假如不是读“文学史”,而是读“文学文本”,那么,疑问将会是很多很多的。几乎所有那些令人十分有兴趣的问题,“日本文学史”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从来不加议论,或者说是一个有意从根本上必须加以…  相似文献   

3.
文学领域中的武则天故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与武则天私生活相关的小说研究;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相关的小说研究;其他包括抒情文学中的武则天形象,如从民俗学、心理学等角度关注武则天等。武则天故事研究缺乏系统性,还有较大开掘空间。  相似文献   

4.
离魂母题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内容题材,其源于先古时期人们对灵魂的信仰,认为人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此后,在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中得以进一步发展,认为"魂魄是气",这在儒家、道家及中医理论里都有相关的阐释,且魂、魄二者可以分离.这也就为离魂母题的发展创造了必然的文化背景.继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其真妄二心的思辨性教义又赋予离魂母题新的意义,使其成为佛家布道开悟的见月之指,得鱼之筌.  相似文献   

5.
《学术交流》2012,(8):1
西安文理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2008年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建设,整个队伍的学术气氛变得浓厚起来,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文学院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秦汉文学与文化、唐宋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日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交流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政府间交往密切,民间交流也十分频繁.宋朝建立以后中日民间交流进入又一个高潮期.本文主要根据新的历史资料,对两国民间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三毛 《阅江学刊》2011,3(1):114-119
竹笋是古代文学中较为重要的题材与意象。竹笋品种众多、笋期相接、形态多样,笋期观赏价值鲜明,体现在颜色、形状以及与其他花木的风景组合方面。笋鞭、笋芽、箨皮也各具美感。笋的文化象征意义源于其物色美感。形体似笋成为许多笋形事物得名之由。竹笋既指女性手足的纤细白皙,也用以形容人才的众多与珍贵。雨后春笋、穿篱侵径、过墙撑檐是笋的不同形态,象征着生命力与凌云之志。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日戏剧交流的基本经验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宋延平几乎随世纪诞生而诞生的20世纪中日戏剧交流,又即将随世纪的结束而走完百年历史行程。百年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台阶,也是中日戏剧交流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段落。因此,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探索未来新路,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9.
林信太郎(1921—2008)192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读书。1947年由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商工省(通产省)工作,此后在通产省工作近30年时间,历任企业局商务课长、官房企划室长、国际经济部长、日本银行政策委员等职,1976年由通产省立地公害局局长职位退休。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2):139-140
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遵守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但更多要体现古代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是作家独特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之同情,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12.
王三毛 《阅江学刊》2012,4(1):137-141
通常所说的植物比德偏指比拟美德,其实比拟恶德也是植物比德内涵的一部分。古代文学中竹子的恶德内涵不少,从嫩笋到成竹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有相应的恶德比附,如妒母、嘴尖、皮厚、中空、折节、节外生枝等,也是竹子人格象征的重要内容。竹子人格象征意义兼具正反、包融善恶,虽有经济材用观念的影响、思想史的发展演变等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们基于竹子的植物特点所作的附会联想。  相似文献   

13.
徐波  王永波 《阅江学刊》2011,3(1):120-126
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地域分布的局限和实用价值开发较晚导致芭蕉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比较迟,至东晋才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但在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繁盛的创作局面。古代文学作品从叶、花、姿态等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芭蕉丰富的物色美感,并将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投射于芭蕉之上,透过芭蕉意象引发了文人凄苦愁怨、清雅闲适、佛性禅心等情感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国学与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卿 《日本研究》2006,(2):85-91
国学是近世前期日本中心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彻底摆脱了日本主义以宋学为理论依据的局限。它以复古(发现日本)和排斥儒佛(排斥他者)的方法,从主情主义和纯神道的立场出发,通过以物哀、神道思想为主体内容的“大和魂”的发现和创造,完成了近世日本人文化同质性的理论建。国学代表了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的最高水平,标志着日本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小成 《求是学刊》2006,33(2):115-120
汉乐府《昭君怨》到《后汉书.南匈奴传》的一系列作品从各个角度逐渐完善了昭君的故事,并形成“昭君怨”的基调,奠定了昭君题材的文学母题;从南北朝到唐宋,文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释和创作,扩充和发展了“昭君怨”这一母题的内涵;元代的马致远则创造性地接受了前代的影响,创作出杂剧《汉宫秋》,奇妙地兼容和深化了昭君题材的丰富意蕴,成为经典原型之作,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源”思想的产生与主题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红岩 《阅江学刊》2010,(2):100-106
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思想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对理想生活和社会模式的描绘,受其影响,刘晨、阮肇艳遇仙媛的天台山被称为爱情的“桃花源”。在历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人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和自身经历,分别择取“桃花源”的超脱生活和美好爱情主题表达不同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作为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和意象成为隐居避世和求仙艳遇的文化符号,在后世的诗、词、文、曲中再现着绵绵不绝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