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以《仪礼.士昏礼》与《春秋经传》为中心,探讨春秋时期妇女在婚姻礼制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差别地位。《仪礼》旨在从伦理道德的范畴为其时社会构建一种理想和制度化的模式,故其中更多的是彰显一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制;但从更多体现实际生活的《春秋经传》中却发现,春秋时的妇女并非永远的服从者、卑下者、被统治者,甚至男女尊卑、主从地位颠倒的现象在其时也绝非罕见。这种与其时居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性别等级制相悖现象的存在,是与春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2.
日知先生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与《春秋》经传的书法、义例,论述了亚洲古代民王政治。作者则以为孟子思想和《春秋》经传所记载的史实,不能成为“亚洲古代民主政治”的论据。  相似文献   

3.
"日月时"例,是《谷梁春秋》经传诠释的一大特色,汉儒乃至魏晋儒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范宁则在两者的基础上,承袭、补充与完善了《谷梁春秋》经传文本及其汉晋注的这一《春秋》义例,极大地发展了汉晋《谷梁》学的这一诠释个性,并空前丰富、深化了《谷梁春秋》经传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5.
服虔以《公羊传》解《左氏》例释──兼论《公羊传》与汉儒对齐桓公之评价陈建梁今能见前人注释《左传》之书,较完备者当推西晋杜预之《春秋经传集解》,而杜书向有“治《左》门径”之誉。然而,东汉以来解释《左传》者不下十数家①,为何杜预还要再另开辟一个体系?原因...  相似文献   

6.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一位以朴学驰名的公羊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经学特别是《春秋》学的两大命题,“尊王”与“王鲁”分别主要出现在《谷梁春秋》的经传与《公羊春秋》的经传汉注中。二者所蕴含的截然不同的思想,在本质上决定了《春秋》二传在两汉的地位,甚至对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春秋》学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新勋 《中州学刊》2003,(2):119-124
从经学史的角度 ,本文全面分析、评价了北宋的《春秋》学 ,认为北宋《春秋》学著作丰富 ,在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以来《春秋》学研究的基础上 ,发展形成了以尊王思想的时代特色、会通经传的主体意识、直寻大义的解经方式和偏重义理的哲学倾向为主的四个特点 ,构成了北宋《春秋》学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学术模式。这四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又有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发表会于2 0 0 2年 5月 3日至 4日在延世大学“新千年馆”开幕。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全寅初 (延世大学教授 )主持了这次以“两岸中国语文学五十年研究之成就与方向”为主题并进行中国大陆和台湾之文学比较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第一天 ( 5月 3日 )上午开幕式后 ,主要学术报告有《中国文艺学的现在与未来》、《近五十年台湾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之评述》、《新中国的甲骨学研究》及《台湾文学史》撰述的成就与检讨等等。第二天 ( 5月 4日 )的会议上 ,主要报告有《日本研究中国戏曲简介》、《左翼文学与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春秋末期鲁哀公十三年的黄池之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这次会盟,究竟吴国、晋国谁为盟主?这似乎已经成为千古公案。但此事不仅关乎黄池之会的历史真相,而且关系到对《国语·吴语》史学价值的认识,故笔者不揣鄙陋,述闻拾遗,略陈己见,以祈于《国语》研究略有裨益焉。              一 黄池之会,吴、晋孰先?其争端肇自《春秋》经传及《国语·吴语》的不同记载。 《春秋》经曰:“(哀公)十有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左传》曰:“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秋,…  相似文献   

11.
李小红 《兰州学刊》2008,(2):207-208,111
直接研究《鼎峙春秋》的没有论著,没有硕、博论文,单篇论文也只有两篇。戏曲史对《鼎峙春秋》的来源有所涉及,但都相互沿用;《鼎峙春秋》对皮黄戏的影响已经被注意到,亦还没有深入;对《鼎峙春秋》的文本研究尚无前例;对《鼎峙春秋》的表演研究少有涉及;全面地研究《鼎峙春秋》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地祭祀、宗庙祭祀及与之相关的谥号,是关乎时政的大事。两汉是崇尚儒学的时代,时人在议论这些问题时,常引《春秋》经传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旨在探讨《春秋》经传在汉代祭把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一、先帝施行过的祭祀仪式通常不应废止──《春秋》大复古武帝于甘泉建泰一饲坛以祭天,于河东汾阴建后土词坛以词地,皇帝常亲临祭把,耗费很大。成帝时,汉廷曾就是否应废止甘泉、汾阴的祭祀而徙天地祭祀于长安南北郊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等奏言:“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  相似文献   

13.
<正>一、当代学者的探析经过古史辨时期的多方论证,《易经》为卜筮之书,《易传》为哲理之书,两者性质不同,已渐成定说,但孔子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争论,并未就此尘埃落定。以《鲁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论证孔子未尝读《易》之观点,虽然风行一时,甚至使得郭沫若改变了对《周易》经传时代的推论,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然而对部分学者来说,若无更多确切有力的证据,仍倾向于接受孔子读《易》、传《易》的旧说。而有学者则因肯定《易  相似文献   

14.
自汉以降,学者多信孔子(551—479B.C.)作《易传》而无异说。北宋欧阳修(1007—1072)始疑《易传》作者非孔子,清人崔述(1740—1816)《考信录》踵事增华,再经康有为(1858-1927)推波助澜,至二十世纪的古史辨运动达到最高峰。学者除疑《易传》作者非孔子,又因认定《易》为卜筮之书,进而怀疑孔子是否确有读《易》、传《易》之事。近五十年来,学界多方探讨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加以马王堆帛书出土所提供之新材料,学者多重拾传统说法,肯定《易传》与孔子之关系。本文以时代为序,介绍各时代学人较具代表性的看法,并简要评述其主张及研究方法,期有助于厘清此一问题的根源、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左氏会笺》是竹添光鸿关于《左传》研究的重要著述。该著长于训诂,且精研义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章通过对作者撰述的意图、作者关于《春秋》经传的借鉴、劝惩之功用和《左传》的实录精神的发掘、阐扬及其他相涉阐说的梳理分析,以探明《左氏会笺》所蕴涵的史学思想,彰显竹添氏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去冬今春 ,我分别在北京的《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刊物上读到过陈友冰先生的两篇专文 ,即关於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 ,以及台湾学界唐代文学研究述论。现在我有幸在正式出版前通阅全书 ,不期有两种心情 ,一是感谢 ,二是钦敬 ,油然而生。我想这不单是大陆学者 ,就是台湾学者 ,也会与我有同感的。所谓感谢 ,我确实认为 ,我们现在正是处於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 ,对新世纪学术研究来说 ,信息量将是促进发展、提高品位的重要因素 ,谁在这方面作得富有成效 ,谁就将居於先行者之列。近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唐代文学研究 ,由…  相似文献   

17.
几乎所有的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著,在谈到这门学科的源头时,都是从商代(有个别学者主张从夏代)讲起,从史官讲起,从《尚书》《春秋》讲起.在这些论著的作者看来,(1)、至商代才有(我们至今所知的)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文字才有文字记载;(2)、商、周两代的史官就是最早的史家;(3)、《尚书》《春秋》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两部史籍,当时“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与中国史学早期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事实上,史学不是到商代才有,它的起源比商代早得多;商、周两代的史官不是史家;而且,《尚书》、《春秋》两部典籍也不是史著。  相似文献   

18.
自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至今,转眼已是整整五十载春秋。在回眸这半个世纪来的学术跋涉之际,我谨向五十年来给予《学术月刊》鼎力支持、结下深情厚谊的广大作者朋友、读者朋友,向辛勤工作的几代编辑部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五十年来,《学术月刊》一直与时代共步,与历史同行,与新中国的学术事业和几代人文社科学者同呼吸,共命运。她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更迭,印证了学术文化兴衰荣枯的发展规律,折射出新中国学术事业坎坷而迅猛发展的轨迹。《学术月刊》五十年的历史,成为了新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一个完整而典型的缩影。作为上…  相似文献   

19.
《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刊发拙作《试论<敕勒歌>的作者及其产生年代》后,学界有关论著,有不谋而合者;亦有辩难相争者,故使这首古代民歌之研究得以深化。笔者不揣浅陋,再从《敕勒歌》的题解、传承和语言变化等方面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20.
约翰·罗尔斯是现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新自然主义法学家。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罗氏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著,特别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引起美国哲学和法学界的广泛重视:称《正义论》是美国“全国各大学政治科学和哲学课程的标准精神食粮”。显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阐述的新自然主义法哲学思想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