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2.
“村改居”社区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化的产物,社区内部公共空间、治理结构等在发生巨变后,社区治理存在复杂多变的问题。为落实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实现构建社区治理体系的政策目标,将辽宁省某市S“村改居”社区作为研究主体、具体化的公共性作为切入点,从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精神、社区公共参与、社区公共交往、社区公共认同5个维度,阐述S村转变为S社区过程中社区公共性弱化的表现,社区公共性重构工作需要社区提供居民开展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创造公共交往机会、保障居民公共参与的权利、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4.
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称舜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兼戏曲理论家,关于戏曲内容,他继承了汤显祖的“言情说”,提出了戏曲传情的主张,并对“情”的内涵及传情的方法作了论述、关于人物塑造,他提出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的原则,并就描绘人物的神态、刻划人物的性格等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关于戏曲风格,他认为不能按地域来区分,只能按作品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并从整体上将戏曲分为“婉丽”和“雄爽”两种风格。关于戏曲语言,他认为戏曲的语言不能酸腐俚俗,要蕴藉有趣,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近期的方言小说中,方言被当作普通话及公共语言的“他者”,只是这个“他者”并不纯粹,并不总是一种异质性存在,这与普通话、公共语言的侵扰有关,同时也与地域的模糊、趋同有关。但是方言的出场却是思想和语言的突围:试图重建公共话语之外的话语,记忆公共经验之外的经验,反抗对汉语的简化与损耗,摹写语言与生命间的缠绕状态。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4,(12):25-25
问:一位山东读者在给本刊编辑部的来信中说,据说日本有一种“社区货币”,它有什么作用?它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答:“社区货币”,是日本公共管理机构运用“社区机制”解决棘手社会问题的一项成功的实验。承担这项设计任务的是日本的一个社会福利促进组织。由于近年来日  相似文献   

7.
翁正伟  戴小花  周宁 《社区》2010,(25):24-25
浙江省杭州市南星街道为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站的运行效率,扫除社区管理中的“盲区”、“断层”、“死角”,推出了以“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工作者”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发现机制”工作模式,以进一步规范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突发性”、“突出性”问题处理办法,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站的职能,有效化解社区各类矛盾,  相似文献   

8.
李荣 《社区》2011,(27):11-11
随着人口结构的多样化,上海“多人群共居”的社区日益增多,一种“自然式”融合之道正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作用。基层政府通过资源整合、购买服务、搭建平台等公共方式,把社区人群间的自助、互动和自我管理“推向前台”,在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展开过程”中增进人群间的认同和共识。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10.
白山 《社区》2010,(3):16-18
我们在生活中共同面对许多问题,有些是个人的,有些是家庭的,而关注”社区社会生活”就是关注生活中的社会公共问题。本刊将在“社区看点”中推出一系列有关社区社会生活的话题,比如防火、环保以及某种社区文化的推行等等。本栏目希望您参与,在这一平台上让读者分享您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焦若水 《社区》2014,(36):13-13
伴随着社区在社会管理基础单元位置的夯实,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在社区中解决,这一过程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但是,社区这个“筐”里装进去的都是公共问题,解决这些公共问题的方法不仅是传统的居委会所要掌握的,更是居民需要逐步学习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12.
“社工+志愿者”社区服务模式是一种由社工机构向社区派驻专业社工,政府相关部门选派驻社区志愿者共同服务社区居民的模式。论文对重庆市以市民学校为平台,在社区开展的“社工+志愿者”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多部门资源;以社区需求为服务导向,强化社工与志愿者配合;注重对社区人际交流公共区域的利用;将志愿者培训纳入服务发展规划,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社区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复旦学报》发起的“中国文学史分期讨论”,出现了许多相分歧的意见。伽达默尔说:”一切言说都以一种公共的语言为前提,或者说都在创造一种公共的语言。正如希腊人所说,中间放着某种事物,这是交谈的双方共有的.他们可以就它交换意见。因此谈话想取得的目的,即关于这件事达成一致意见,必然意味着在言说中首先要构造出一种公共的语言。”(《真理与方法》)在这次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的言说中,  相似文献   

14.
顾骏 《社区》2010,(4):41-43
“社区服务”一词是先于“社区”概念的公共话语。社区服务本身也先于社区建设进入生活实践,而且始终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社区服务在中国已经形成发展的势头,同时也遭遇明显的瓶颈,要实现新的突破。“助民干事”可以作为战略转折的基本思考方向,而“项目化”和“专业支持”将成为这一转折的战术支撑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政府在职能上日趋“掌舵”而非“划桨”,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的认同与重视。文章在分析社区公共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着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互动机制进行探索与分析,揭示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的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16.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利用语言本身所提供的各种表达手段简洁而有效地传情达意,于是常常运用“节缩”、“合叙”和使用熟语,锤炼字句,采用双关、婉曲、警策等修辞方式,以简短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此外,运用“称代”也能收到  相似文献   

17.
语言力论略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为了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必须研究其所面对的受交际者,准确把握言语交际时特定的情境,然后有针对性地创意造言,运用或创造性运用特定的表达法(修辞策略),使语言表达产生特殊的效力,从而使传情达意的效果最大化。这便是“语言力”。从不同的层次与视角看,我们可以将“语言力”大致区分为“说明力”“表达力”“突破力”“说服力”“感染力”“辩驳力”“沟通力”“理解力”等八类。  相似文献   

18.
吴晓立 《社区》2002,(22):9-10
“政府办社区”是时下社区建设热潮中的一个首要问题,也可以说是政府的职能超载。在从“单位制”逐步向“社区制”转变过程中,原由企业、学校、机关包办的“生、老、病、死”等社会职能将移交给社区,这些社会职能名义上由社区来承担,但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它们仍然由政府全盘接管,形成了一种“将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局面。“政府办社区”造成的另一后果是居民对社区组织普遍缺乏认同感,对社区工作主动参与程度不够高。社区组织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是引导居民走“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道路,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  相似文献   

19.
一、《邶风·击鼓》诗有什么历史意义? 从《击鼓》诗的作者看,《击鼓·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宗,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玄解释“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说:“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孔《疏》解释这两句说:军士将行,以征伐为苦,吉今国人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南行,不得在国也。”朱熹解释首章说:“卫人从军者自言其所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中,青少年在公共参与时经常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本研究选取“95后”“00后”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公共参与中,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传播与扩散,进行话语抗争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公共参与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的话语抗争,是一种软性话语抗争。它是在青少年个体的表演、群体的围观、整体的惯性中逐渐形成、扩散和被“包装”的,具有底层性、弱者武器性质的一种日常软性话语抗争。它开始于话语,也往往止步于话语,而不是像“传统”的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中,话语作为抗争的可调用工具或文化要素,或者作为一种延伸。青少年的这种软性话语抗争,从语言角度投射了中国青少年在公共参与语境中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