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武帝其人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梁武帝萧衍的评价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其发迹、对宗室的态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诗歌创作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勾勒出一个真实的“萧衍”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学道参禅的比比皆是,有的本身就是和尚或道士,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儒道释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趣、创作思想、创作实践、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的思想为儒道释的融合,道家思想占一定比重。这种思想可以从其家庭、个人禀赋、学养及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际中寻出根源。受道家思想影响,黄在人生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上与众不同,看轻仕宦、安时自适;身在廊庙,心慕林泉;虚心观物,不著是非;清心寡欲,胸怀豁达是其基本特点。在此思想影响下,其诗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并深得陶诗之风味,追求艺术上的“全”,并显出超拔的理趣,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5.
儒道释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从各个层面吸佛纳儒,有力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和发展,道教也借此而发展、壮大和完善,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泯灭个性,终而衰弱。  相似文献   

6.
"大美不言"是中国哲学言意范畴延伸出的重要美学观念。中国三大思潮儒道释对其都十分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和论述。从先秦时期言意之辩的提出到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形成,再到儒道释对言意之辩的延异和通辨,它们皆玩味于"非默非言"之间,似有所述,而非常所述,缥缈幽茫,不粘不住。不拘泥于物象之表面,不落于经文著作之窠臼。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创构指出了独特的曲径,在中国美学中建构了融通无碍的审美经验论。  相似文献   

7.
酒与文字犹如酵母与酒瓤在互为因果相与发酵的漫漫岁月中日见其产品之醇正、醇厚和醇香,这就是酒与文学的天然缘分。酒之于文学的巨大威力要从生理心理以及酒文化的美学原理上来加以考察。美学生理学认为,人之所以爱美且能够十分准确地感受到美,是因为生命活力的作用,而生命活力要依靠一种被视为重估价值所最终根据的“强力”支撑。尼采认为在所有的强力状态中,“醉”是第一条。酒神精神就是生命的自由精神,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接近西方的酒神精神。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精神应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对于酒文化而言,道家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酒文化却肇始于儒家,这一则是因为酒的生理作用及其客观效力,二则是因为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儒道释三家都很重视心灵问题,都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儒道释三家所追求的人生与审美境界都以天人合一的“和雅”之境为最高目标。三家互补相融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和雅”精神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整体。儒道释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国传统美学使中国的酒文化精神迥然有别于西方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8.
宋濂一生虽浸淫儒道释,但总以继承、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其日益极端的道统文学观为后人所诟病,而其"以文辞为佛事"的佞佛举动更为理学卫道士所难以容忍,这是由于以"道"、"心"、"气"等融合了儒道释的宋濂比前辈儒者更加能够体会到道统思想的珍贵,他高屋建瓴,大声疾呼,竭力倡导道统文学观,强调高标准的"载道"之文,而成为视"弘道"为己任的"醇儒"楷模。  相似文献   

9.
“道”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变化发展的,“道”的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演进轨迹:汉魏时期的儒道互补、隋唐时期的佛道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教合一。三教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流。因此,从“道”的变化视角研究三教融合,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儒道释等修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道德根基.弘扬中华传统修行文化,可以开启人的善根和慧根,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长智慧.面对当代精神危机,可以据此建构当代中华文化的生命观,有益于世道的改善和人心的净化.对儒道释等修行之道的阐发,可以揭示中华修行文化蕴含的生命智慧,促进当代中国心学的构建,并对当代的道德重建和信仰追寻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国家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的过程,并揭示了其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的历史条件,以及它在行蕴过程中,儒道法三家虽互补互黜,但儒学主体地位,其国家哲学性质最终并未改变。儒释的揉合使儒学走向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3.
人们认为,王船山《通释》以丹法释骚,有用后起之学释前贤作品、以道家学术解儒者著作之嫌,故失之偏颇。事实上,内丹学的标志性著作虽出自道家,但内丹丹法却源自先秦养生内炼术,在楚辞创作年代已基本成型;且屈原并非纯粹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思想中诸学并存、儒道兼容。因此,王船山以丹法释骚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顺着以儒释骚的传统惯性,断言其为谬误。  相似文献   

14.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张林杰艾青为诗,体现了与儒道互补的中国旧文人传统绝然不同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直面现实而心系理想,身处苦难而担当苦难的态度,是特定的苦难时代中诗人的个人体验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融合的结晶,同时,其中也交织着西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  相似文献   

15.
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的人生哲学与文学创作马银华在中国古代,苏轼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在多次的宦海浮沉中,饱受痛苦折磨的苏轼不屈服于命运摆布,从自己生活经历出发对人生社会进行了深入思索,并通过对儒道释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与建筑、山水、花木等构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听松、听竹等表现出中国文人深刻的审美感悟。同时,风又具有强烈的人文象征意味,是儒道释思想在园林中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7.
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密不可分。古籍目录不仅著录古代典籍,而且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品评学术优劣、短长。中国学术思想中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向及其学术理念,就是在古籍目录子部的发展源流中得到凸现,并逐步推动其细密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世情小说的江南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江南诗性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典范与中国诗性文化的代表,而成为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其有着审美性、阴柔性、超越性的鲜明特征,而世情小说则是明清小说的主旋律,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同时更是江南诗性文化的文学抒写与伟大结晶,其雅俗结合性、劝世性、审美性等等都是唐诗宋词所难以比肩的。  相似文献   

19.
取象比类思维肇始于群经之首《周易》.它是中华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现代类比推理有所不同.汉字的建构离不开这一思维;古典诗歌创作也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它是诸子百家及儒道释历代思想智慧的基础.它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审美型文化智慧的体现.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而且关乎要不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严谨、审慎、辩证和包容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