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汉文献的记载可知 ,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位于今日苏州城以西木渎一带。自唐始 ,有了吴大城即吴郡 (今苏州古城区 )之说 ,但许多唐诗所描述的吴大城遗址 ,仍同于东汉文献所记。宋及之后 ,“郡城说”已居主导地位 ,不过仔细读来 ,在宋代的文献中 ,仍可寻见“木渎说”之踪影。  相似文献   

2.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陆龟蒙,字鲁望,唐末著名文人。他熟知经籍,旁通子史,善于诗赋,亦善古文。关于他的籍贯,众说纷纭;生年、进士及第与否,存有疑问;举进士与追赐名爵当在何时,受张博之辟以及产业怎样,卒于何年等问题,都需要考辩。 关于他的籍贯,《新本传》说“姑苏”,《唐才子传》同。这里暂按不提。《唐摭言》卷十、《唐诗纪事》皆说是“三吴”,这是泛称。汉顺帝永建四年以来由会稽郡分置的吴郡与吴兴、丹阳合称三吴,故陆氏籍贯三吴说并不确切。《浙江通志》说是“吴兴”,董  相似文献   

4.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年间又频遭水灾,但齐高帝、武帝仍以赋税征收为首要考虑,三吴经济由此在“重赋”“急役”下运行。南齐以货币征收租布诸调,却缺乏解决货币短缺的能力,以致三吴民户还要承受货币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尽管《南齐书》以“职贡有恒”“府藏内充”来赞誉永明时代,但这是以民户贫困与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南齐的国祚短促未尝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吴”和“句吴”字形、字义的考释,论证了太伯仲雍先入西吴得“吴”之名,后奔东吴荆蛮之地自号“句吴”的历史,并从文字学角度探索了吴人从猎人、虞人到渔人、农人的转变,对吴人的源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吴地人士与东吴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将孙武的后代。孙武的儿子孙明,食邑于富春,从此孙氏就成为吴郡富春人。①孙吴立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吴地人士,他们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吴地人士的进退,直接影响东吴兴亡。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吴地历史地理范围的由来及其演变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学术界研究的成果都表明:3200多年前,吴泰伯从陕西歧山远奔江南梅里,筑泰伯城、建句吴国、创吴文化,揭开了中国江南文明的序幕。然而,古梅里即今日的梅村却以著名书法家之手,挂出了“江南第一古镇”的匾额。那么梅村究竟是“江南第一古都”还是“江南第一古镇”呢?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及史料深刻地辨析了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无锡梅里是我国吴文化的原生地和核心区,无锡应该打好吴文化这张牌。  相似文献   

8.
吴郡《辞源》的释义是:“地名。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之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吴。”这一释义不全面,不准确。“吴郡”一词最初见于《史记·灌婴列传》,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汉书》中亦有,《高祖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节侯周聚。以卒从丰,以队率入汉,击项籍成皋有功,为将军,布  相似文献   

9.
地名字与一般字读音不同,称之异读,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少地方都有。苏州市的异读地名字,据石汝杰、张家茂两位先生的统计,有四十四个之多。其实,这里还没有算历史上的异读地名字。苏州市地名异读现象较为突出,一般人,初到苏州,觉得奇怪,请教当地人,每每不得要领。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一点小小的考证,鳞鳞爪爪,随时录下,以求教于方家。吴苏州市冠以“吴”字的地名有:吴县(市)、吴江(市)、吴趋坊(平江区内)等。这些“吴”字。苏州话,  相似文献   

10.
明清苏州名门才女群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名门才女群似群星辉映出现于吴中,乃是历史与吴文化交汇的产物。幼学家传、延师习文、父辈的精心教养使苏州名门闺秀在较高的文化起点上逐步培养起对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思考、人生的理解能力,培养起对文学艺术之美准确把握和欣赏的能力。吴地深宅大院中具有深厚底蕴的园林文化所提供的高格调的艺术熏陶;吴中浓郁的人文气息,相对开明自由的社会风习所提供的社会环境;闺友间切磋琢磨、启迪才思、精粹学问、互为师友所形成的风雅之习,造就了独具格调的苏州名门才女。  相似文献   

11.
我在梳理江苏太仓的历史人物时,发现王世贞、吴梅村、张溥这三个人物是最值得研究的,也是太仓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如果为之写传,写电视剧,则当推吴梅村为第一。因为吴梅村是太仓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曾春风得意,大红大紫过,又失足毁名,备受煎熬。用吴梅村自语:“乃天下大苦人”。我注意到,对于吴梅村的评价,自他顺治十年仕清以后,从此评价泾渭,褒贬双方,各执一词。即便到了事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难以定论。有人说:吴梅村晚年的那些诗词有作秀成份。我以为,此说乃个人的凭想当然耳。应该说吴梅村晚年回顾自己一生…  相似文献   

12.
吴文化生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正是吴文化生态的独特性,使吴文化几千年来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然而,苏州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却改变了吴文化生态依存的环境,使吴文化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保护吴文化生态就要坚持文化优化这一原则,即坚持和合的基本原则。从建立"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角度出发,苏州应该在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广多样化保护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吴文化等方面着手对吴文化生态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3.
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之地,由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内在联系,在明中叶就被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以经济发达、人文蔚起而引人注目,成为全国的财赋重地,无怪乎昆山出生的大学士顾鼎臣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于天下。全国农业税(即夏税秋粮)总额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苏松常杭嘉湖六府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苏州一府即占十分之一左右。这一经济区在全国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苏州、常州等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阖闾、吴、奄等古城的发掘和调查,更深化了有关长江下游沿岸、太湖之滨地区历史地理课题的研究,对于周闾城址的探讨,即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苏州过去也叫阖闾,是‘阖闾大城’,现在说的阖闾,是‘阖间小城”。他以为阖闾(小城)早已夷为平地,因此在出版的历史地图集(指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把它标出来,希望确知方位后予以增补注记。但也有同志对阖闾城所指持异议,如徐伯元、赵多福两同志则认为阖闾城应指界于今武进、无锡之间的古城,对苏州曾否称谓“阖闾城”褒示怀疑,他们认为:“苏州是否称之为‘阖闾城’?……都城以王名称之,恐非确当”。惜于下文未加论述。稽核于史志载籍,历代史家和注家虽多有阐述,然亦说法不一,故实有辨析之必要,尤其欲予地图上正确标注,更需细酌与推究,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6.
从人文地理学的维度对吴文化进行考察,进而寻求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上把握吴文化的历史价值。泰伯奔吴不仅在中华文明腹地上产生了对角线的文化效应,而且体现出一种崇高的品德,开启了此后吴文化的三个第一。在中国古代南北冲突中,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后方和后劲之所在,它提供的回旋之地,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关键。经过2000年吴地民众的经营,最终形成了粮仓、商城、智库三位一体的吴文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吴文化的结晶,昆曲自明代经魏良辅革新后,即以苏州为中心传播到南北各地,但始终以苏昆为正宗,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在昆曲的剧本创作和演艺方面,也以苏州派及吴中的昆班为上乘。特别是“虎丘中秋曲会”,更显示了昆曲发展中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讨论苏州的旧方志,先要弄清楚苏州的历史沿革。因为方志除总志而外,一般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记述的对象,并以这个行政区域的称谓或地名命名的。不明了苏州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就无从了解它所有旧志的全貌。简略地说,苏州,最早是东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所建的国都■闾城。越灭吴,楚灭越,称吴或吴地。秦为会稽郡治的首县。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从会稽郡分浙西诸县为吴郡,其后或改吴州,或复为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48年)改称苏州,苏州成为州郡一级地方建置的名称从此开始。煬帝到中唐,又几经改易,自乾元(758年)复苏州,苏州不仅是一个州的标识,并逐渐普遍地作为州治的地名。五代时,吴越改为中吴军,宋又由州改平江军和平江府,元为平江  相似文献   

19.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中,有一位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女政治家。她,就是孙坚之妻、孙权之母——吴夫人。在孙吴前期的历史进程中,吴夫人是一个很难得的重要角色。(一)吴夫人,名不详,生年巳不可确考,孙权称帝时被追尊为武烈皇后。吴氏本吴(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后徙居钱唐(今浙江杭州西)。由于父母早亡,她跟随弟弟吴景一块生活。约在此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的吴郡富春豪强孙坚闻知吴氏颇有“才貌”,欲娶为妻。吴氏亲属多认为孙坚“轻狡”,虽然惧怕其势力,但仍打算拒绝这门亲事,这使孙坚甚为惭恨。这时吴氏却坦然对众亲戚说:“何爱一  相似文献   

20.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