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人生目标的选择.然而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却存在着信仰迷失频现、信仰波动性较强、对信仰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边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教育主体对信仰教育没有迫切的需求、高校信仰教育工作相对不足、当今世界格局对信仰教育影响较大、当代社会价值观趋于多样性.提高对大学生群体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大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的统计,从宏微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进步与教育现状促使“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问题。对素质教育深层次内涵及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思路,要紧紧抓住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适应并促进社会全方位和谐发展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历史向度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并身体力行;现实维度上,大学生对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部分缺失。其原因有家庭、学生个体、学校及社会的影响等。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渗透性功能,关注社会交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学校领导、管理者与学生的交往;团委、学工处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之间校园文化活动交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往。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渗透,可让大学生在交往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认同,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古代社会,对儒家道德的虔诚信仰,对纲常伦理的坚定恪守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为确保儒家伦理的神圣感并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中国传统社会建构起诗教为先、乐教为纲、礼教为本、史教为辅的道德信仰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古典诗词、艺术鉴赏、封建礼教和史学常识等内容之中,以期达到“兴民德”、“别善恶”和“化成天下”的目标。古代道德信仰教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对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的信仰只有被广大大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影响,真正成为社会的信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的影响,原有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构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机制是确保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发挥其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而这就需要从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的原则、机制运行的模式、方法、途径和保障等方面进行革新,以实现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与教育的人本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或人本教育,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应该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识,然而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审美教育的实施却差强人意.其实,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或人本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完善和发展人的情感、人格及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但对宇宙及历史是否体现一种确定不移的神圣计划,却没有一种确认的信仰,仅仅是一种未知或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因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亦可与宗教无关,在对超越界的信仰上,它独具中国民族性格。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的结构,却常以权力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的交通,倾向于以权力形式来反复加强对某些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20世纪初叶呈现的"科学信仰",即是这一信仰传统在"赛先生"的刺激下新信仰的建构,并以科学建构信仰的模式,给此后中国社会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替代宗教"的思潮。  相似文献   

9.
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 ,教育观念陈旧 ,是当前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 ,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 ,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 :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 ,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 ;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  相似文献   

10.
药家鑫案凸现当前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表现在诚信规则意识和法律信仰不足、道德认知与其行为失衡、心理不健全及人格缺陷,对生命缺乏敬畏、成功判定标准偏移等,原因在于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功利化影响,对此,应通过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水平、完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并与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有效提升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树立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抵制邪教组织侵袭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相结合来加强当代青少年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是关系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成败的重要议题。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还存在入党培训教育缺乏创新、入党过程审查还不完善、入党后继续教育后劲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工作思路,从创新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入手,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党员信仰教育需求的教育管理制度,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坚持信仰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并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成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再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信仰 ,它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 ,是一种对该走完却又未能走完的人生途程的弥补 ,更是对摧残生命的自然力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控诉、一种抗争。这是民间再生故事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特点所在。古代文学家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古神话中通过再生获得一种新的力量 ,获得一种逾越障碍的力量 ,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民间再生故事中通过再生肯定克服社会异己力量的梦想 ,于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成神仙 ,或成就人间姻缘。这样一来 ,再生或还魂 ,本是一种基于民间信仰的幻想模式 ,在民间广为流传 ,为文学家们所自觉利用 ,它却能更充分、更深刻地反映出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追求 ,对广大民众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信仰的形成包括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体实现过程。迄今为止的信仰表现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信仰、科学信仰的历史演化趋势。信仰的个体发生总体上经历符号模仿阶段、模糊懵懂阶段、自我觉醒阶段、自觉确证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当代中国的信仰教育应基于信仰发展的历史趋势,把握人们的实际信仰状况,将教育融入个体信仰的形成过程,采取情理交融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目标及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共同构成的精神系统,作用并支撑于人类的现实社会行为。目前大学生党员人数占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面对3600多万大学生在学人数,这无疑是微小的比例,这意味着这么庞大的非党大学生群体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茫和信仰多元等不同程度的信仰差异,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破解大学生信仰差异化,高等学校要遵循依法育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层次递进和协同教育的原则,提出破解大学生信仰差异化危机的关键策略:就业创业教育,并通过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解读分析,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课程体系优化和坚持多方力量协同育人的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16.
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信仰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价值状况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学生的成长构成了挑战。发挥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涵义、特征,并对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异同性进行探讨,以便正确理解、认识和把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创新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8.
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千锤百炼而凝聚升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它不仅表现一个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学识、器度、信仰、品格和气质中。文化底蕴构成了人的素质的基础部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青年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文化底蕴为突破口,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对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又有利于保证社会有一种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积极的社会发展态势、高尚的价值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人的信仰误区及走出误区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制转换时期,人们的信仰心态也在发生急剧变化,少数人步入了信仰的三大误区:一是共产主义人生信仰有所淡漠,为自己确立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标准;二是当西方人走出中世纪的人格神崇拜,而只将宗教作为一种象征性信仰时,当下国人对人格神的信仰却愈来愈烈,一些地区的封建迷信已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三是职业道德的弱化、利益与正义关系的扭曲、金钱与权利的交易导致了拜金主义的泛滥。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重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强化道德信仰,并加强对青少年信仰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教育学生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化为具体生活实践,从"知、情、行"三个着力点创新教育手段,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