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新型农民要求是市场农民、科技农民、民主农民、文明农民、生态农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延伸。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切实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肩负起领导重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科学规划、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和创新农民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使农民组织起来。农民组织化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必将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开辟一片新天地。不过,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以及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环境污染与恶化,自然风险不断增强,再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三农”方面投入的不足和农民自身的缺陷等问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当前开展农民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至关重要。对于农业人口占69%的南通市来说,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一、我市农民素质状况分析1.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仅“九五  相似文献   

8.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化解“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加强与改进农民培育进行了许多有力的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桂林农民培育状况的实地调查,表明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投入机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科学、培育方式滞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应从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如何培育“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女农民.使她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新型女农民的内涵,针对当前新型女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育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女农民。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依据在于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农民社会心理引导机制和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既要推进农村经济奔小康,又要维护农民心理健康。近年来,农民社会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社会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健全农民社会心理引导机制和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支撑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农民主体性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应该具体做到:加大农村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带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尚,提高新型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新型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5个要求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生活方式,这种新生活方式应是积极的、和谐的、文明的、健康的,具体表现为就业、消费、学习、交往等八个方面。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既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新思路,拓展新途径,贯彻新原则,以城乡统筹为关键,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全面贯彻以工哺农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创业,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试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对新农村建设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科学地回答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民的局限性以及对待农民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政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理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维护和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源于贵州省黔北地区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西部欠发达、欠开发落后省区农民群众为改变家乡面貌、提高生活质量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设想。本文是课题组在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黔北地区旺草镇"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实证分析个案,探索"贵州省乃至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民增收视野下政校合作科技支农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目标,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其物质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政校合作科技支农的实践探索和农民增收、高职发展的初步成效为例,不仅指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支农机制的形式内容,而且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机制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