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以公正敢言而闻名。它在近代中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与《申报》并为南北报界的两朵奇葩。《大公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兴革与嬗变。因此,《大公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宝藏”。遗憾的是,以往史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多集中于1926年以后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对于早期《大公报》及其创办人英敛之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探讨。新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侯杰教授倾尽多年心血完成的力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填补了此项…  相似文献   

2.
创新:《大公报》留给天津文化的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大公报》创造了许多第一,铸就了中文民营报业的辉煌。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新,是《大公报》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天津比起全国知名的文化名城自愧弗如,但《大公报》依托繁荣的经济,宽松的政治,有现代通讯条件的环境,吸纳了全国的文化精英,创出了天津文化的名牌。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报刊,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记录了历史的沉浮,又引领了时代的变化,参与了都市女性文化的创造。本文拟以民国时期《大公报》为研究对象,探寻都市女性对头饰、服饰、脚饰等美的认知,揭示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女性对婚姻家庭的体认,借以考察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形态的缓性变迁。考察这些女性走入职场后对自身的反思,所表达的不同诉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研究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大众传媒,其广告以丰富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看到,当时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理念开始出现,并形成对传统心理的嬗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气象,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考察这一问题可对今日社会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孙会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57-160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征婚广告是我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到1936年共有72则这类广告,这是我们研究近代广告业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征婚广告的原因、内容及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中国征婚广告的发展、变迁进行探讨,以对中国广告史的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刘剑君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西学的输入。当然,西学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梁启超编《酉学书目表》,将其分为算学、电学、地学、史学、法律、兵政等27门①。西学能够促使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更,往往不取决于西学本身...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 ,是立翔博士《近代的初曙》所论证的一个崭新命题。 18世纪中国社会的新观念直接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而《近代的初曙》一书为学术界展开“18世纪中国”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直报》,是一份内容丰富、编辑合理、呼吁变革、传递信息、服务社会的近代报纸,留存了探讨世纪之交天津、华北乃至全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资料。该报立足天津大都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作者队伍、读者群及影响全国的发行网络,为时人所关注,严复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发表于此。中立和求新,是《直报》所遵循的政治尺度;介绍新知和传播新思想,是《直报》的文化关怀;关注社会和服务市民,是《直报》的社会责任。总之,《直报》虽然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充满了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切,与那时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大体同步。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代的重要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对近代社会变迁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成就商务印书馆突出地位的众多原因中,广告不可或缺.在<大公报>上,商务印书馆运用系列广告、形象广告、赠品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推介各类书籍,为推进近代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大公报>广告的内容,可以对商务印书馆的经营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近代报纸广告的社会意义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2.
结构再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读《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科技时代》刘旺洪从广泛的意义而论,社会的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嬗变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乃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提出的,历时近两个世纪,至今仍在折磨着我们的灵魂,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郑成林 《江汉论坛》2001,(10):93-94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也是一个过于巨大、一时难以全面把握的认识对象。怎样切入这个社会的深层,窥探其转型的奥秘呢?章开沅教授等人在这一领域耕耘数十年,从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整体运动着眼,紧扣社会群体的演变以其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论述,以图具体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征,先后出版了相关著作数部,发表论文几十篇。《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官绅商学》)更是他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一个总结。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海关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所经办的业务和活动,牵涉到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不能忽略近代海关的存在与影响。本文试从近代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角度,就近代海关对洋务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问题,进行探讨论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尤育号 《阴山学刊》2006,19(3):65-69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动,本质上具有文化转型的性质。文化转型这一视角更能全面反映近代历史的变迁。本文拟就如何从近代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层面、思想文化层面拓展和深化研究谈一点看法,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郭华清 《学术研究》2005,(7):139-140
赵春晨教授的《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一书,2003年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近代岭南文化与广东地方史的力作。该书是作者论述岭南(主要是广东)近代历史与文化的个人学术专著,共43万余字,由40篇专题论文组成,分为史事篇、文化篇、视野篇三个部分。书中既有对近代岭南历史特征和文化精神的宏观论述,也有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各时期岭南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并把近代岭南区域社会的变迁置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加以考察,涉及的方面则有政治运动、社会转型、中外关系、思…  相似文献   

18.
侯杰  秦方 《广东社会科学》2005,23(1):110-11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19.
小说《白鹿原》以平稳的底层价值与时代变迁的双层结构,表现了陕西渭河平原从清末到建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斗争,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近代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许周鹣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交替之时,吴地女性较早地摆脱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宗法制度的控制,走出传统封闭文化的怪圈,跨入近代社会。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一方面与封建末世吴地女性文化的特点有内在联系,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