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它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和阶级痕迹的未来理想社会。而中国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也向世人勾勒了心中的"桃花源"。这个带有东方色彩的"理想国"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自食其力,幸福安乐的社会。但是这个"桃花源"是虚幻的,不能实现的乌托邦。东西方的"理想国"由于文化、民族传统、地域,甚至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差异。却也有着相似之处。该论文从作者的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特征、前人思想的熏陶、写作目的、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写作的体裁与风格,以及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胡大雷 《北方论丛》2022,(1):135-141
诗与身体活动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在诗作外部的形式表达上,古人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提出诗以身体活动如嗟叹、咏歌之类求得抒情的升级。二是在诗作内部的语辞表达上,以身体活动来抒情达意,可称之为抒情修辞。《古诗十九首》以身体活动为抒情修辞尤为卓著,并以其实现着"直""真""自然为贵"的艺术魅力。古代诗歌史对《古诗十九首》以身体活动为抒情修辞的艺术手法多有承袭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化其实是从《小城春秋》开始的,《青春之歌》则使之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两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类型化处理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两个向度"、"四种类型",即在高度一元的政治标准统摄下,从政治属性和个人情感属性两个向度对知识分子展开描写和评价,并最终把他们划分为革命知识分子、进步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和反动知识分子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一个不为学界所置重的现象,即它以拼音文字、文化先驱者、民族国家和地域名称以及其他文化标签等"西方意象","塑造"出一个特别的"西方形象"。诗人对真实的西方世界缺乏切身感受与体验,那些"西方意象"来自课堂与书本,不具备日常性、鲜活性与体验性;抒情主人公往往在认同中以比较的方式和张扬的语气言说"西方意象",将赞美"西方"与阐扬民族文化精义结合起来;书本性也影响了文本的"艺术安排",诗人充分地掌控着那些"西方意象",使它们成为张扬抒情主人公自我主体性的语码,于是文本中所生成的"西方形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具有书本性,是一个充分郭沫若化的"西方形象"。  相似文献   

6.
《三叶集》蕴含丰富的诗学信息。郭沫若等在《三叶集》中有关"人格忏悔"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场",一个反思性"内面"得以登场。在诗学意义上,这标示着现代抒情主体的裂变与生成。《三叶集》建构的诗学观念在诗集《女神》中得到具体显现,二者构成互文性文本。《女神》显著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本,确立了抒情的诗学本体地位。《三叶集》与《女神》共同推进了抒情主义诗学的建构,在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梁小娟 《江汉论坛》2012,(8):140-144
以干校经验为题材的干校文学,不仅丰富了"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还彰显出知识分子在苦难年代不惧政治强权、敢于反抗的品格。干校文学文本折射出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人格的分裂和灵魂的阵痛,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本文以干校经验为切入点,挖掘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心态与人格蜕变,以期把握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并对干校经验和"文革"历史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从《诗帆》与《小雅》诗刊衍化过来的先锋群落“中国诗艺社”,在观照个体生命情绪同时,努力向“蔽塞的小天地”外放眼,表现现实心理感受,出现了一定的理趣化倾向;它“内容与艺术并重”,善于以积淀着深厚民族审美意识的意象抒情,朦胧洗练,象征和隐喻的大量运用使文本空间内有着丰富的诗意包孕,在主体风格追求中又保持了个人的艺术独立性;它虽然不无稚嫩,却对未来的中国诗歌构成了一种方向上的启迪,无意间架起了一道从“现代诗派”通往“九叶诗派”的艺术桥梁。  相似文献   

9.
作为湖北籍的创新意识强烈、在全国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黑丰是出道较早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黑丰又是一名教师,《离家》以诗的形式向人们述说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唱出了世纪末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作为一名诗人,他是带着诗人的幻想、伤痛与忧愤离家的,时代酝酿了诗人的尴尬与漂泊。通过《离家》,诗人试图对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痛苦挣扎作隐喻性的叙事,"旅人、血涌、断绝、破碎、酸水"等意象群隐含着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强有力的揭示。全诗体现出90年代"个人写作"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欧洲期间的"流散写作",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诗学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作者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观察欧洲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以欧洲为参照系反观台湾社会现实;在对他者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二者互为镜像。双重视域既是一种外在视域,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视域,其意识形态视点的选择与作家的自由主义身位具有同构关系,它是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梁晓声小说《知青》和《返城年代》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曾先后"热播",引起人们对梁晓声知青文学写作的又一次关注。对梁晓声的知青叙事,一直存在着两种批评声音。持肯定意见的人,把梁晓声笔下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理解为作者的"青春无悔";持反对意见的人,以为作者的知青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来自其"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区"。上述两种意见,其实都是"误读"梁晓声。前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知青叙事"存在着相当的"代言局限",作者的知青叙事与知青历史间有着极大的描述障碍。后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的知青理想主义,除作者个人原因外,有许多是来自知青运动本身。无论早期知青运动,还是"文革知青"运动,其间始终没有离开过理想主义。而无论知青运动是什么,它都是一代知青们的青春过程。应当把梁晓声的知青叙事,只看做是他个人对知青和知青运动的一种理解和解释。对于知青和知青运动的理解和解释本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应当、也必然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生物"简要流程"道→一→二→三→万物",可导五条基本理路:一是《文子》的法化理路,证圣王政治;二是《庄子》的言化理路,证人生真知;三是《易传》的数化理路,证象数系统;四是《淮南子》的气化理路,证宇宙生成;五是《指归》的神化理路,证自我本体。法化政治是最初完型,言化真知是丰厚意蕴,数化系统是明晰表征,气化生成是发展主干,神化本体是存在根系。由此推其理则、真知、太极、本根、自我的"道",经"生"的法化、言化、数化、气化、神化,明"物"的事务、话语、大体、枝节、众生。  相似文献   

14.
一孙犁同志的《风云初記》修訂本已经出版了,这是一部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說。如果說有的作品是以它革命的传奇性特色,渗透着浪漫主义精神,以惊险的情节和优美的故事性引人入胜;而《风云初記》則散放着抒情詩似的浓郁的芳香,使人醺然若醉。它以优美柔和的抒情調子,唤起讀者对于时代的溫暖幸窸矏偟母星椤K鼪]有雕琢的痕迹,却有着新穎的艺术构思,是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統一。从作品人物平凡的日常生活里,迸发出理想的閃光,浪漫主义的激情。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话语主体的双重化、话语符号的狂欢化、话语内容的复杂化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性质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如合法性、科学性、主导性等。应正确认识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既准确把握"变"中之"不变",又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17.
《易传》的"遯世无闷"说,强调"君子"不为外物左右,转世而不为世转的人格独立性,着重就君子所处穷迫困厄的非常情势以言君子人格之特征及其养成之途径,突出了君子独立人格表现的境域性特点。《易传》所谓的"隐遯",非一般隐士之隐逸,其藉此所表述的君子出入、进退之道,体现了一种乾乾精进,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论语》之言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从常态的角度着眼。《论语》提出"下学而上达"这一培养君子独立人格的途径,揭示出儒家君子人格一个重要的特征:独与通的内在统一。最高的知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具有充分而完全的敞开性。这样一种君子的人格成就,虽"独"而不碍其为"通",虽特立独行,却并不孤独。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易传》"遯世无闷"与《论语》"人不知不愠"说相互参证,可使我们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有更为切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狂欢化是巴赫金的一个重要概念。狂欢化即"复调",是语言的离心力量,是事物的"欢悦的相互依存性",是角度与表演,是对狂乱无序生活的加入,是无处不在的笑声。狂欢化在海勒的《终了时刻》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具体体现在世界经验的狂欢化,艺术思想的狂欢化和文学体裁的狂欢化三个方面。作者在作品中把狂欢化阐述为一种反制度,一种代表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另类生活。  相似文献   

19.
《长河》是在沈从文的创作经验与创作热情都达到了巅峰时刻的创作,由于没有最终创作完成而成为其一生的遗憾。在《长河》中,沈从文的写作视野已经从关注某几个人命运的"小我"转向发现以"国家"作为背景下的"大我",这也是《长河》存在的一种使命感,是我们应该透过文章去发现的作者隐藏于其中的深意。其内涵的秋与愁,美与希望都折射出作者特殊时段的边城情怀。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一、为什么说是一场政治论战应该讲,单纯将这场争论看作是以李大别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与以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