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顺 《学术论坛》2004,(1):142-145
"以韵相挑,示才过人"的竞争心理和相互学习、相互追慕的崇拜心理,决定了欧阳修与梅尧臣唱和诗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上创新求奇的创作动机。欧梅唱和双方的互动效应和运行机制成为宋诗新质生成的重要内驱力,导引着宋诗向重议论、讲才学、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剑波 《人文杂志》2007,(6):130-134
清代诗坛的宗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明末清初宗宋诗风的形成,表征着对宋诗价值的重新认识;雍正乾隆时期的浙派和秀水派都致力于用宋诗美学理念来进行创作,欲再现宋诗之美;乾隆嘉庆时期的桐城诗派和肌理派标志着宋诗美学原则的新变和当代化;道光咸丰以后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标榜"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是清代诗坛学宋的结穴.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承明人"宋无诗"的主流话语背景,对宋诗评价偏低。他认为宋诗存在四方面的不足:议论入诗,以理入诗;欺心炫巧,以意为主;发泄无余,枝繁理乱;讲求出处,喜欢用事。王氏对宋诗流弊的认识较为深刻,但他对宋诗优长的认识尚流于肤浅。王氏跟外界联系少,著作刊刻迟,其诗论在晚清才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庠、宋祁是后昆体诗人群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七律创作在西昆体向江西诗派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就内容而言,二宋七律皆表达了自己的仕途沉浮、叹老念衰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倾向,这一点迥别于西昆体。在风格上,二宋七律由效西昆体的典丽柔靡向瑰迈健举或沉郁奥博发展。这与二人七律学杜分不开,而学杜是江西诗派七律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创作手法上,宋庠七律以比兴寄托、借用典故写景抒情及多用倒装句三大特征为主;宋祁七律除此之外,还在造语、炼字、对仗、用典等方面表现出求新求奇、精益求精的努力,特别是僻典、俗字的使用,已率先实践了江西诗派"化俗为雅"的理论。在唐风向宋调的演变过程中,宋庠七律更倾向于唐风,而宋祁七律则在很多方面开了宋诗法门。二宋七律,一以承唐,一以启宋,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两大诗歌流派,湖湘诗派主"诗缘情"说,以《骚》心《选》旨为宗;宋诗派好尚理趣,长于议论.然二派诗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咸丰、同治间,曾国藩好古尚雅,兼取魏晋之诗,并与王闿运等有过密切的交往;"同光体"诗人陈衍所谓的"荒寒之路"与王闿运"不关载道"之言相通,沈曾植破"三关"说又上及元嘉之诗;湖湘派诗人诗歌为求新奇,时发议论,也旁资考证,邓辅纶之学老杜诗、邓绎不废以文为诗、龙汝霖之好韩孟皆与宋诗相近.湖湘诗派与宋诗派在倾向上的接近,反映了近代诗歌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清代宋诗选本的编撰以浙人成就为高,表现在文献取材广、规模大、质量高、影响深远,奠定了清代宋诗文献的基本版图。浙江文化传统中深厚的民族底蕴、浓浓的乡邦情结、浓厚的宋诗风气、经济发达人文阜盛是浙人热衷整理宋诗并取得高度成就的主要原因。受历史形势和地域学术传统的影响,清代浙江宋诗选本在诗学上体现出浓重的野逸倾向。  相似文献   

7.
欧梅诗派指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一个诗歌流派。在其形成、发展、鼎盛、蜕变的40年历程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诗歌主张、大体一致的艺术风貌,自宋以来,论诗者多以欧梅、苏梅并称,实已具备诗歌流派品质。其诗学主张和创作实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宋诗散文化、好议论、讲才学与重格力的特色和审美追求,使宋诗一代面目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8.
明人贬宋诗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 :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将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 ;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 ,在具体对待唐宋诗的问题上 ,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 ,合则取 ,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  相似文献   

10.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1.
邵雍既是北宋理学先驱,也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其"邵康节体"诗融理学趣味与"风月情怀"为一体,把道家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思想与儒家孔颜之乐、曾点气象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契合于自然的审美意识与诗意化的生活态度、作风,在主题取向上具有逍遥快乐的特征,体现出鲜明的文人诗之旨趣。邵雍的诗虽为诗家别调,但也非与宋诗主流无涉;同时作为理学诗派的先驱,其诗对于后代诗歌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 ,宋诗之所以确立与唐诗并峙的地位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构建了重“理”特质。考察以重理为核心的宋诗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 ,即清晰地表现出与作为宋学核心体现的理学之间的深刻的内在关联。南宋后期 ,宋诗的重理特征发生变异 ,诗坛出现向唐诗重情范型总体回归的倾向 ,“宋调”至此而趋向式微。理学事功派学者本身多为文士 ,他们以反对深受理学影响的江西诗派为契机 ,倡言晚唐风韵 ,在实践上推进了“宋调”式微的创作进程 ;理学正统派在“心”与“理”的对立中使“情”得以高扬 ,从而在观念上促进了“宋调”式微的理论进程。由理学分化与“宋调”式微的各自进程 ,可以见出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实际上存在着的一体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宋以后诗学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气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气"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诗气之论,构建出了古典诗气论的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14.
檀作文 《齐鲁学刊》2001,(1):101-108
汉、宋诗经学在说诗体系上的不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文本阐释上,诗汉学主张依《序》说诗,诗宋学主张求诗本义;在文本性质上,诗汉学认定《诗三百》为政治美刺诗,诗宋学则认定其为一般抒情诗;在对“赋比兴”之“兴”的认识上,诗汉学取义,作道德和政治比附,诗宋学则不甚取义,将之认作文学修辞的方法;在《诗》之用上,汉儒重视其对个人行为加以外在规范,宋儒则重视其对个人内在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07-113
结合诸家研究成果,并根据北宋前中期诗人七律的创作实际,可以将夏竦、晏殊、宋庠、宋祁、胡宿、文彦博、赵、王等归为后昆体诗人。他们的创作期介于西昆体与诗文革新之间,正值北宋诗风的变化期。可惜由于宋诗全集出现较晚,后昆体一直未受学界重视。七律是西昆体的主要诗体,在这一诗体上,后昆体诗人有延续有创变,尤其是在内容取向上的继承与革新体现得尤为明显。后昆体内容的变化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西昆体遭禁后,士人对诗风的及时调整与对皇权的迎合。  相似文献   

16.
《石林诗话》是宋诗话中一部重要诗话。该诗话提倡自然清新的诗歌风格,但并不排斥炼字;它主张“意与境会”、圆融无碍的“自然”美学趋尚,继承并发展了王昌龄、苏轼的美学思想,对江西诗派末流片面讲究“法度”、炼字与刻板模拟的倾向进行了否定;它重视含蓄的诗歌意境,对“以文为诗”的宋诗倾向进行了清算;它以禅喻诗,对人们深入、形象地领悟诗歌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七律的新变梅俊道苏黄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卓然成家,“子睛以新,鲁直以奇”,共同开创了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新风貌。黄庭坚虽是苏门弟子,其诗丕豆独造,领异标新,别辟蹊径,经过勤苦锻炼,全面地刷新了宋诗,宋诗的新风范在他的创作中全面地体现了出来。黄山谷...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诗风形成的禅因佛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了的佛教经残唐、五代到北宋已达到完全成熟乃至“烂熟”时期。其重“知解”、“仰顿悟”、参“公案”、斗“机锋”的禅悦之风,对于北宋诗风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原是对宋诗的指陈,却也道出了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风格面目。宋诗工稳、精致、峭拔、富有理趣、意味隽永之总体风格,均可从如上三方面得到体现。然而,宋诗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佛禅,亦受病于佛禅,北宋禅家那种“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舌”的禅病,也使得宋诗因对语言形式的过分纠缠而自病、病人。  相似文献   

19.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阎福玲(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我们知道,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方法,改变了唐诗重情韵重兴象的风格特征而使宋诗具有重气格尚理趣的美学风范。因此,宋诗于赠答、怀古、写景、言志等抒情诗之外出现大量理趣诗,...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8,(1):185-190
岭海时期,苏轼创作大量养生诗歌,时人对之研究较少。究其创作成因,可归为宋儒重医的时代因素、岭海特殊的地缘因素、"龆龀好道"及晚年衰残的现实因素共同使然。就苏轼岭海养生诗所表达内容递擅考索,可将之归为三个表达向度:一则借风物抒旷达之怀;二则以炼丹消出处生死之悲;三则躬耕和陶达天地境界。岭海时期,苏轼不仅在实践上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养生诗歌具有"寓意于物"的美学旨向;大量使用长题、题序进行诗歌艺术功能的开拓;冲淡隐逸的道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