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杨楹  罗建平 《东南学术》2006,(5):98-103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5.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卡尔·波普尔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批判以自由与历史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这一批判中,波普尔将两者简单等同。然而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黑格尔的自由作为真理和世界历史的实现是无限的、静态的、完成的,并囿于哲学视域中的自由,因此是整体自由的代表。而马克思的自由则侧重于"解放",关注于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因此是以限定为前提的现实自由,它更关注于如何实现自由,并在保持彼岸的自由与此岸的必然王国之间张力的基础上凸显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自由以此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中的个体自由观念。马克思自由观作为介于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蕴涵着马克思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执著追求,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充溢着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仁爱情怀。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人文关怀向度昭示出人本精神,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其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能为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给国家神话"去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始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他精辟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以及两者的实质统一性。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指出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人的解放展现为精神外化运动过程中劳动基础上人的内在必然性(自然现实)与外在必然性(伦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针对卢梭等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忽视劳动及劳动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人的解放作用,黑格尔指出劳动与市民社会是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它形成了自然必然性与自由普遍性相统一的伦理性的整体事业;政治国家是人的解放的充分条件,它构成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相统一的活的伦理实体。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对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在实际中具体展现的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性质与政治国家的虚幻性进行了现实批判,指出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一种矛盾,但是他只是囿于作为抽象劳动体征的私有制,企图以伦理国家来统摄市民社会以实现普遍自由,而要彻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雇佣劳动以及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阿伦特对革命传统的梳理把她和马克思明确地联系起来,但她对革命的理解与马克思有着根本的不同.她认为,革命的真正目标是自由,确切地说,是构建自由、构建自由得以呈现的空间,即以自由立国.由此出发,她激烈地批判马克思把自由与解放相混同,从而背离了以革命争自由的根本意图.但问题在于,她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也承认的如下事实:自由必须以解放为前提.而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之所以重视社会问题,强调解放,正在于要为自由的实现寻求现实的前提和道路.他们之间的区别显示出政治立场的不同:阿伦特所持的是“精英”立场,而马克思的立脚点则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2.
青年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深受康德的自我意识、普遍理性思维和黑格尔抽象思辨哲学的影响。在完成了“两个思想转向”后,马克思开始从新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出发探索“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主要有三个维度:劳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自由、自主活动主体性、自由的高级形态即自由个性。马克思不是抽象地、观念地谈论自由,而是从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从市民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视域探索自由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属性.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反映,而且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想性反映,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存在的观念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是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目的性思想.从发展趋势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面向未来";从价值目标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必须诉诸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却没有解放生产者,未能实现社会正义。在肯定资本文明面的同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实体形态、关系形态以及文明形态的非正义展开了深刻批判,构建了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必要前提、以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为实现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正义思想指引下实现社会正义的现实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把握和利用资本价值,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让资本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7.
纵观马克思毕生的思想轨迹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批判旧世界"过程中"发现新世界"是其最显著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其贯彻始终的价值诉求,也是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旨趣所在。自由时间理论作为工人自身解放、整个人类解放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理论根植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中,可以分为《博士论文》至《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至《资本论》第一卷时期、《资本论》后三卷时期,分别标志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逻辑展开、基本生成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技术的关心,是对人的真正的关心。技术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之一。技术所蕴涵的解放价值、文明价值、审美价值、自由价值等体现了人的发展向度和价值追求,马克思对技术的辩证理解和科学认识,开启了实现未来美好社会的绿色通道,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主要取决于对核心主题的论证.追求人类解放(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内核.围绕这一思想内核,其理论创造与发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社会理想的构建及对社会理想实现的研究.面对当代实践与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日益彰显其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在理论上逐渐显示出"回归"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题的性质,而且以改革开放为有效实现机制;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广大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而有效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