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红霞 《理论界》2011,(3):98-10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德理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主张从同情原理推演出一切道德情感,并将公正旁观者中的同情感作为判定情感合宜或适当的标准;提出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四种美德。  相似文献   

2.
黎良华 《江汉论坛》2012,(5):99-104
围绕着苏格拉底持有的是何种形式的美德统一论所展开的讨论,影响较大的理解模式是伍拉斯托的互为条件说与彭纳的同一说,然两者均有其自身的特定问题及相应合理因素。从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重新解读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一种介于互为条件说与同一说之间的中间性理解模式,使得苏格拉底的美德统一性学说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地展现。  相似文献   

3.
闽南童谣源于民间,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是透视闽南文化的一个别致而重要的窗口,其传承、演变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映衬出闽南文化的当代变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应更好地认识闽南童谣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保护中寻求合适有效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勇 《江海学刊》2020,(6):20-29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中,第二个略逊于第一个,因为virtue是相对于vice的,同样"美德"是相对于"恶德"的,但"德性"相对于什么呢?此外,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对儒家伦理学的描述,问题更大的是"德行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得以复兴的virtue ethics,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强调人的行动的道义论和后果论不同,强调人的内在品格。这样的品格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的情感。德行伦理学无法把握virtue ethics的这种特征。在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人的行动方面,在对道德情感的强调方面,儒家伦理学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有类似性,因此"德行伦理学"也无法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财产继承权作为在伦理之最自然最本真的基础上形成的权利,对美德的培育有重要作用;财产继承权如果被破坏,是美德被亵渎甚至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是理论上的结论,而且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的事实。从财产继承权等制度入手,是美德培育乃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改革的哲学内涵,从五个方面诠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改革的哲学内涵:其一,从理论依据和社会根源看,改革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其二,从社会性质与变革对象看,改革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具体制度或具体做法的主动变革.其三,从运动状态与变化形式看,改革是社会量变与部分质变.其四,从社会主体与实践要求看,改革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之一.其五,从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看,改革是与革命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范畴,两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8.
9.
“问题”被当作一个认识论范畴加以运用和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但在现代哲学,对这个范畴的认识论意义的认识无论在丰富性和自觉性上,都大大提高了。①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主体、主客体关系和客体这三个层次,对“问题”这个范畴作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袁诗弟 《天府新论》2001,4(6):45-49
实践是我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对该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混乱,从而影响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对实践范畴的狭义、广义和泛义三类不同理解的分析,明确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及特征,大致界定了其阚限,描述了其主要形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1.
唐文明 《文史哲》2020,(5):15-25+165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恰恰表现于公民美德的教育困境:现代社会结构使美德传统失去了其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从而也断绝了公民美德的真正来源。这或许正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激进、从美德的关切来看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东晋名僧释道安是我国弥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结合佛教经典中的弥勒形象和道安的个人经历来分析,道安产生弥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弥勒经典所宣扬的弥勒入世救世形象与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弥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弥勒决疑的传说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爱般若学,向弥勒请示般若性空之义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弥勒信仰和宾头卢信仰的差异,可进一步澄清决疑说中的一些争论,道安上生兜率也可能有"与弥勒一起下生成佛"之观念。  相似文献   

13.
国内译界长期受到对严复"信达雅"的无效现代转换带来的困扰。笔者试图通过解读中国历史(以"亚细亚方式"为认知模式)求解这种无效转换的深层制度和传统原因。进而指出:严复的"信"是一种古典文明和历史价值的积淀,和当代多元、平民文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不宜也不可能转换为现代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荣 《船山学刊》2018,(3):42-52
"人道"是王夫之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王夫之视人道为中国历史的本质,历史即是人道之历史。人道为立人之道,即挺立人之为人的根本标识。人道的内容由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和君子之道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将禽类与人类、夷狄与中夏、小人与君子的本质区别开来。人道的本质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它们皆属于儒家思想的范围:一是各种治国理政之典制,二是各类人伦、道德法则。人道内涵贯穿于人道内容当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正是由于这些人道的内涵,才依次挺立起了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与君子之道。王夫之认为,只有君子儒者才是传承人道的主要力量,是他们对人道的坚守才让人道在历史中绵绵不绝、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5.
16.
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路径逻辑,即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初始阶段为血缘认同,中继阶段为地缘认同,最高阶段为族缘认同;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背景条件,即天道昭示的环境背景,天伦有别的人际背景,以及天下所限的制度背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路径逻辑的当代传承包括二方面内容,即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背景条件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可能路径逻辑。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背景条件为:故乡已远的环境背景,故人已老的人际背景,以及故国已醒的制度背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可能路径逻辑为:微观层次的氏缘认同,中观层次的史缘认同,宏观层次的国缘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对儒家伦理精华的“仁爱”进行了历史与当代的价值评析 ,认为 :一、“仁爱”是在严格的等级关系中展开的、义务和权利极不平等的“爱” ,透过表面的美妙说词 ,它推行的是一种充满虚伪和功利内涵的伪爱、扼杀个人自由戕杀自我意识的愚爱 ,与现代文明倡导的友爱博爱精神相去甚远 ;二、儒家文化及其仁爱理论作为过去时态的先进文化 ,其历史与人道价值绝不在西方文化及其博爱思想之下 ;三、当代道德沦丧以及所谓市场条件催生的贪污腐败 ,并不是儒学伦理丧失的结果 ,相反 ,它正是孳生这类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11)
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辣有多重内涵:既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凝练老到而不失之酸腐的创作笔法,也是一种直指人心、透彻淋漓、率直警醒的语言风格,同时辣也一直作为一种人物品评用语存在,褒贬之意兼存。辣范畴表征着雄健阳刚的文学质素,其生成与作者的才情、经历相关;这种阳刚质素出之以讽刺性文学作品的形式,于时世亦有补偏救弊之功。  相似文献   

19.
"信"与"顺"是翻译质量的标准.本文阐述了在进行英汉语篇翻译时,怎样才能达到"信"与"顺".同时指出我们在翻译中如何回避和克服几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20.
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拉》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但是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通过解读两位女人公的个性化语言来彰显其不同的性格,指其命运的悲喜与其性格因素是牢牢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